国家统计局9月5日消息,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室对群众举报的云南省陆良县统计作假等问题进行了检查。抽查的28家工业企业上报2012年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初步核实为28.2亿元,虚报35.2亿元。
类似陆良县的情况并不是孤例,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已经先后通报了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重庆永川区、山西河津市、甘肃玉门市等地由政府出面干扰企业直报数据的事件。
基层政府在经济数据统计中造假,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从统计数据看似乎经济形势很乐观,但实际上却有大量企业陷于困境之中,经济学家苦苦地为这种背反现象寻找解释,殊不知其中就有统计数据造假的因素。那些掺杂了严重水分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而根据这种失真的数据制定的调控决策,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冲动去造假?说起来当然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要利用这种虚假的统计数据来制造政绩。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GDP指挥棒的熏陶下,某些地方的政府已经患上了“GDP崇拜”,即使是一个镇、一个县,也需要用GDP的高增长来给自己寻找刺激。
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GDP已经不再是一个检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指标,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以旧有的模式来管理经济,以至于对统计数据造假欲罢不能。要改变这种统计数据造假的恶劣行为,严肃法纪固然是必须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让地方政府能够有条件摆脱对经济运行的过度干预,堵塞住统计数据造假可能存在的利益空间。
□周俊生(财经评论员)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