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阳红09”船9月2日电(记者余晓洁)都说汪洋大海中的“蛟龙”难以驾驭,但每次它都能顺着科考队的心意“探宝”。谁能“驭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水面支持团队。
2日,母船搭载“蛟龙”抵达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如海况许可,3日将在采薇海山进行第三航段首次下潜。
下午,烈日炙烤着甲板。潜水器布放回收模拟演练及A形架系统通电检查正在进行。
只见刘庆亮熟练地操作着:释放主吊缆—挂钩—提升主吊缆—锁紧潜水器—A形架外摆,一整套连贯动作后,A形架在隆隆机器声中由船内摆向海面。
这两天,几顶“蓝色安全帽”在潜水器支架上、肚子下、艏甲板常规调查设备前穿梭。他们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在艉甲板,他们是水面支持部门人员;在艏甲板,他们又是科考调查设备操作员。
6月10日起航以来,“蛟龙”号科考队已在太平洋上颠簸了近3个月,先后完成在中国南海和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科考任务。
日复一日的曝晒,把“白面书生”们烤成了“黑脸汉”。
他们是平凡的年轻人,他们又是不平凡的追梦人。短短三年内,这支团队就独立承担起不同海况下潜水器布放回收全流程工作,母船“向阳红09”艉甲板见证了那些恶劣海况下惊心动魄的时刻。
2011年5千米级海试第40潜次布放。“蛟龙”号起吊时母船横摇突然增大。A形架外摆后潜水器过高,无法系挂拖曳缆。在这关键时刻,时任部门长的山东“大个”丁忠军踮起脚抬起头,迎着炎炎烈日,冒着被船艉摇摆甩下大洋的危险,经过一次次努力,最终挂缆成功,为顺利下潜赢得了时间。
“蛟龙”号第44潜次。当天下午6点,天色骤然变黑,风力发展为6级,暴雨倾盆而下。20分钟后,潜水器在灰蒙蒙海天一片中踉跄着浮出水面。
母船剧烈摇晃着徐徐靠近“蛟龙”。考验主吊缆操作的时候到了!操作手在时任副总指挥余建勋的指导下,微调主吊缆。不料,一个浪头打过来,“蛟龙”被吞入水中。焦急的等待中,每分钟都显得那么漫长。雨水和汗水交汇在一起,顺着小伙子们的脸颊直流而下。
“蛟龙”二次出水,再调、三调,水面部门与船舶甲板部门通力配合,终于完成挂钩。“蛟龙”被主吊缆牢牢“擒”住,继而安然“躺回”甲板支架上。
风口浪尖擒“蛟龙”,需要勇气、睿智和汗水。
“向阳红09”是一条超龄服役的老船,住宿条件有限。这帮博士、硕士们挤在四人一间的后大舱里。上下铺很矮。坐下,背直不起来;躺下,脚露在外面。10多个人合用一个卫生间,早晚洗漱时间就像“打仗”。
白天各司其职,晚餐是大家唯一可以短聚的时候。饭后大家匆匆散去,为明天的下潜作准备。
“下潜前夜,潜器和各种设备通电检查要忙活到半夜。第二天早晨5点又要起床,感觉刚睡着就起了。”李宝钢说。这个小伙子一忙活起来,刮胡子、理发都觉得浪费时间,干脆一上船就剃了个光头。
夜幕降临,白色的“蛟龙”和肤色黝黑的小伙子们静待着明天的又一次出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