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内蒙古包头9月2日电(记者吴献 刘军 张丽娜)在母亲留下的百年老式柜子上面,一对“公鸡白菜”玻璃摆件十分醒目。回族老人马维山最近买来的这对“吉祥物”,寓意“恭喜发财”,是专门为自己梦想中的新房子准备的。
79岁的马维山家住包头市东河区的北梁——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棚户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搬进新楼房!”老人爽朗的笑声盈满那间百年老屋。
棚户新家梦,社会合力圆。按照北梁棚改目标,到2015年,包括马维山老人一家在内的3万5千多户近9万北梁人,将告别“忧居”生活,实现“宜居”梦想。
百姓翘首以盼 棚改“快马加鞭”
北梁占地13平方公里,处于大青山南坡,是包头城发源地。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北梁,早别昔日的辉煌:城市功能基本退化,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没有暖气,没有下水,没有燃气,没有消防设施……
今年2月初,国务院领导在北梁的三官庙社区召开现场会,要求加快改造棚户区,让群众“忧居”变“宜居”。
“早就盼着拆迁了!”71岁的韩嘉瑶老人站在狭窄的院子里说,住在北梁有“三怕”:一怕下大雨淹了自家的小窝;二怕冬天结冰路难走,三怕上厕所。北梁居住着12.4万人,有286个旱厕,平均400多人挤用一个。
春节一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包头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相继召开,专题研究部署北梁棚改工作,确定了“四年规划,三年全面完成”的目标,北梁整体棚改工作迅速全面展开。
“从春节到现在,几乎没休息过一天。”几个月来,三官庙社区主任崔强的主要工作就是入户做调查、听民意,她说,“区里的上千名干部都在加班加点。”
东河区常务副区长王旭亮担任着北梁棚改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查看安置房建设现场、把关建筑材料、协调汇报,每天忙得总想能变身两个人。最近他白天奔波,晚上打点滴。“这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王旭亮沙哑着嗓子说,“任务重,时间紧,不拼命咋行啊。”
“目前棚改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北梁棚改领导小组组长、包头市长孙炜东介绍:入户调查圆满完成,数据全部输入电脑;居民异地安置地块、今年的改造资金和回购安置房源基本落实;6月15日,安置房建设工程开工;9月1日,一期安置房封顶……
以人为本 听民声尊民意阳光操作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包头市就陆续实施了棚改。到2012年底,累计完成1.13平方公里的改造,安置1.02万户、2.86万人。
10年仅改造1平方公里。市区两级政府反思认为,原来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存在弊端,企业为自身考虑多,不利于保护居民利益;先拆迁后安置方式导致“人等房”和“钉子户”现象。
“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必须以人为本,阳光操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护居民利益。”
今年3月5日起,由2000多人组成的94个调查摸底组,历时45天对北梁改造区域内15个社区、1个镇、11个行政村的居民户数人数、房屋产权、居住情况、安置意愿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底。
4月起,北梁棚改领导小组吸取多方智慧、建议,经30次集体研究讨论,起草了《房屋征收补偿方案》。5月底至6月初,就方案先后征求了1669名民意代表和近90%国有土地上居民的意见,满意率达九成以上。
7月中旬,5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150多人参与的听证会召开。听证会收集整理合理化意见建议106条,全部吸收采纳。
8月9日,凝聚各方心血和智慧的《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含《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这份体现着法治精神、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以及从北梁实际出发,坚持“先安置后征收”“异地安置为主,局部原地改造为辅”和“统筹兼顾百姓居住和就业”的原则。
“做好北梁棚改工程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的政治责任,是全市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必保3年完成任务。”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王中和郑重地表示。
呵护穷人 “两个保障”保安居
在北梁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的可怜人多”。
由于前些年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企业的倒闭、城市经营改造等多种因素,在东河,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陆续离开北梁去新城区生活,经济条件窘迫的则北迁生活成本低廉的梁上,使北梁的低收入家庭越聚越多。
据统计,东河区70%以上的失业人员和80%以上的低保人员居住在北梁。这里有11494户的家庭居住面积在50平方米之下,其中25平方米以下的就有2500多户。
这些穷人的“宜居”梦,能实现吗?
“我们用制度确保北梁的每一户穷人都能住上新房。”对记者的疑问,东河区委书记贺海钧的回答充满自信。他的自信来自北梁棚改中的“双保障”政策,即政府先对棚户区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和就业保障两大实际问题妥善安置后,再进行房屋征收。
低保户尹志琴就是“双保障”政策的受益者。她一家三口都吃低保,每月千把元的低保金,基本上都贴补给女儿上学用了,日常花销靠夫妻俩打零工。她在北梁的家只有19平方米,外面用红砖围了一个仅供三两人站立的小院,砖墙用木棍撑着,看上去随时要倒。一张床、一个柜子就填满了老屋。女儿跟父母挤在一张床上生活了18年。
今年6月,尹志琴和另外19户北梁棚户区居民,通过公开抽签摇号的方式率先领到了一套50平方米廉租安置房的钥匙,新房拎包即可居住,每月仅交50元的房租。
北梁棚户区《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规定:对原住房产权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被征收人实施50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同时对原住宅面积按每平方米3000元给予货币补偿,补偿金可用于购买廉租住房产权或购买政府监管的商业项目产权,保证给予被征收人的投资收益率每年不低于8%,三年后可选择出让、租赁或自主经营。
按照这个政策,尹志琴家19平方米的老房子还能获得近6万元的货币补偿,用这些钱,她既可以租用政府提供的商业门店,获得政府承诺的每年8%的投资收益,还可选择购买廉租房产权。由于价格低廉,补偿金购买产权绰绰有余,但尹志琴还是想租个门店,图个生活长远安稳。
另外,北梁棚改对现居住面积在25—50平方米之间的被征收人,实施65平方米的安置房保障,其中50平方米产权归被征收人,另外的15平方米由被征收人以公平优惠价格购买产权。对其他有特殊情况的住房困难家庭,会以片区为单位,由居民代表组织居民进行评议公示,根据实际居住情况解决住房保障。
“北梁棚改的每一项政策,都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关爱呵护弱势群体的良苦用心。”东河区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拿出一个数据,来佐证政府的人本作为得到了北梁百姓的理解和呼应:目前在北梁棚改范围内的3.5万户居民中,已有超过80%的居民选择了支持补偿方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