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篇
大白天打手电筒进棚户区
合同巷12号,巷子外侧的木门已斑驳,门内侧一条六七米长的通道,黑漆漆的,仅有古旧的天井里透出微光。
顶着高温,记者来到南昌市合同巷12号,为记者当向导的是翠花街社区主任王光民。7月13日当天,正是他拿着电筒,为强卫书记带路。
“没有手电筒,真是两眼一抹黑,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王光民告诉记者,当天他打着手电筒带强卫书记走进萝卜巷与合同巷。强卫书记发现棚户区的房子破烂不堪,里面黑咕隆咚。当有居民反映,一旦下大雨,院里与巷道都会积水,甚至有时会淹过膝盖时,书记的脸色显得很凝重。
难怪,强卫在省委全会上说出了当天调研的感受:“老百姓说现在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下雨,院子里、巷道上就会积水,甚至有时会淹过膝盖,一旦有火灾可能火烧连营。老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能感受到小康吗?他能认同GDP实现多少、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吗?”
回忆起强卫书记与自己聊家常的情形,合同巷12号65岁的居民爱兰依然记忆清晰。她告诉记者,强卫书记很随和,很亲切,与大家聊天很真诚,对他们的生活问长问短,让她们心里很感动。爱兰说,在这里住了48年,从没想到能和省委书记聊天。
爱兰的邻居熊兰英说,强卫书记在聊天中表示,会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给予答复,这给她们棚户区居民带了希望与温暖,尤其是强卫书记不顾炎热高温,亲临棚户区调研,更让这里的居民深受感动。
王光民介绍,合同巷原是三泰钱庄与裕丰钱庄的所在地,是当时的金融街。很多生意人都在这条巷子里签合同,所以叫合同巷。如今,巷内破败不堪,昔日的繁华已成历史:土坯房四壁霉迹斑斑,烧饭的油烟弥漫……
心情篇
无奈电线老化,很难安装空调
“太热了,这里电线老化,装不了空调,我只能坐在巷子口乘凉,最多吹一下电风扇,平时用蒲扇多。”说这话的是住在合同巷的陈晓菊。记者发现,在南昌兴隆巷、萝卜巷、合同巷等棚户区,还有不少居民家里没有空调。
合同巷居民爱兰介绍,棚户区的居民面对高温很无奈,一方面由于没钱装不了空调,更主要的是破败的板壁房被电线缠绕,而且这片区域电线老化、电压不够,装了也带不动。
记者在这些棚户区看到,很多巷子住了十几户人家。他们共一个总电表,各家再分装电表,纵横交错的电线把棚户区上空割裂成碎碎的小块。
王光民说,棚户区存在电线老化与乱搭建问题,一旦装空调,会有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心忧隐患重重,最怕火烧连营
56岁的龚强华在这条巷子里生活了50多年。
当记者走进龚强华家时,他一家正在吃晚饭,饭桌是一个小板凳。他家的厨房与卧室是连在一起的,灶台连着床头,狭小的空间记者很难找到一个坐的地方,只能站着与龚强华聊天。
“我这只有13平方米,一家4口全住在这里。”龚强华告诉记者,家里实在太小,所以只能摆一个小板凳,大家把碗端在手上,站着吃。龚强华说,在合同巷1至40号有100多户,几乎家家如此。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打更人提醒居民防火的场景。在翠花街社区,53岁的吴河清每天18时30分到21时,一边敲锣一边拿喇叭提醒社区居民防火,上演着现实版的敲锣防火镜头。
记者在十字街、翠花街等棚户区发现,“消防连着你我他公众安全靠大家”、“干柴易燃,小心火烛,注意用电、用火、用气安全”等提示文字格外显眼。
“对棚户区,我们有‘三怕’,下雨怕倒塌压了人,高温晴热怕火烧了人,下雪怕大雪压垮房子伤了人。”南浦街道办淘沙塘社区主任刘造仙告诉记者,辖区内的筷子巷、海棠庙等是棚户区密集带,房屋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板房、低洼危旧房。这些板房数量众多、间距不足、通道不畅、水源缺乏、线路老化、私拉乱接,隐患重重,成为火灾“重灾区”。
棚户区是火灾最容易发生的地方之一。2011年11月3日凌晨,南昌市筷子巷内一幢老式平房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600多平方米;2011年11月24日3时46分,石头街134号民宅发生火灾,9人死亡。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房屋多是木制结构,而且房子是一间连着一间,一旦一间着火就易发生‘火烧连营’。”王光民告诉记者,正因如此,他们安排人每天值班,敲锣并用喇叭叫喊,提醒居民防火。
愿望篇
脱离“蜗居”住新房
记者在南浦社区、翠花街社区、十字街社区等棚户区采访时发现,在这些如迷宫般的棚户区,巷子不仅小,而且脏、乱、潮湿。“即使晴天,巷子里也会‘下雨’,从各个地方伸出来晾晒的衣服滴滴答答的水罩住整个弄堂。”王光民描述。
虽然如此,但无法掩盖这些棚户区所处的黄金地段。只要动迁,这里的物业,将给居民带来财富、甚或是人生的转机。
“我们这里离万寿宫只有5分钟路程,现在附近在建地铁,家虽然破旧,但凭地段优势,还是有点价值的。”像棚户区居民龚强华一样,在这里拥有房产产权的每个居民心里都清楚这一点。
记者发现,他们同样也焦虑,拆迁补偿是不是足以让他们买到家附近或更大的商品房。龚强华告诉记者,一旦拆迁,他一家四口万万无法企及家附近的房子,这些地段的房价每平方米基本在1万元以上。
在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张大民为给自己结婚搭了一个小窝,在自家院墙里又盖了一间小屋,屋里还有一棵小树,真实地反映了很多人的“蜗居”生活。
“我们与张大民一样,天天念叨房子,我一家4口就住在10.5平方米的房子里,就希望能住上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合同巷50岁的居民熊兰英说出了很多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梦。一到夏天,她会和邻居们在外纳凉。大家聊来聊去都离不开期待搬迁的话题,与住房的梦想。
“每月2000元不到的收入与和几十万元的房款相比,落差太大了。不过,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我们看到南昌已在启动棚户区改造。”熊兰英说,棚户区迟早会成为历史。
记者手记
让棚户区尽早成为城市记忆
醋巷、萝卜巷、合同巷……在南昌市西湖区棚户区采访,不断被耐人寻味的巷名感染着,因为每一个名字都折射了这里的历史。
光滑的青石条门槛,勾角镂花的木刻外檐,昔日的荣光难掩破败。——一间间老屋,错杂在高楼大厦间,与繁华街道咫尺之遥,诉说着城市的变迁。
棚户区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区域。作为城市社会转型、扩充、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形态区域,它可谓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当南昌城市新区日新月异时,生活在棚户区的人们也期待“变身”,期待重新崛起。
夕阳西下,棚户区的居民们聚满巷子口门外,享受偶尔吹过的自然风;夜色渐浓,他们摇着扇子,伴着愈转愈缓的风扇,借着不远处繁华街区的流光,谈天说地,各自描绘着心中未来家园的模样……
有梦想就有希望,7月13日,省委书记强卫冒着酷暑来到棚户区探访,在之后的会议上更是强调,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今后5年再改造1000万户各类棚户区,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要抓住这个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力度,用真情下决心花气力解决好这个问题。
强卫书记的话,让南昌棚户区居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大家都盼着城市发展红利惠及,让“棚户区”尽早成为城市记忆,使他们真正告别条件简陋的棚户区,8月1日,南昌传出下半年将启动十字街棚改的消息,让棚户区的居民感受明天的美好,这也意味着南昌棚户区的居民结束“蜗居”已指日可待。
■记者洪怀峰、修杰淼文/图
(来源: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