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8月30日电(记者 萧海川 高洁)“微社交”时代的来临,突破时空限制的留言互动理应让父母与孩子靠得更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父母千方百计的“微互动”却引来孩子斗智斗勇的“反互动”。社会专家称,家庭沟通不畅,症结不是使用哪种技术工具,而是沟通内容与技巧的缺憾。
交锋:父母千方百计“微互动” 孩子斗智斗勇“反互动”
“天天被爸妈分享的一些养生文章、心灵鸡汤式的故事刷屏也就忍了,但我不能忍受我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不厌其烦地询问情况。”今年刚满17岁的高中生何宁宁在爸妈的多次“请求”下加了彼此的微信,如今的情况却让她“感到反悔”。
“我有时候只是听到一句伤感的歌词,就随意发到微信朋友圈,爸妈马上就来问你怎么了?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你不回复他们就把电话打过来了,真是烦心。”何宁宁的小伙伴们也都颇有同感,微社交场所中,没法跟父母“好好对话”,仿佛受到父母“监视”。
“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出于善意,但是这种时刻的担心让我不自在,拉黑他们怕他们生气,我只好在微博微信设置密友圈,把他们屏蔽,这样我发什么他们就看不到了。”“在线对其隐身”“分组权限”“设置黑名单”“设置密友圈”,何宁宁将这些在虚拟空间的“斗智斗勇”运用到了极致。
社交微时代,父母与孩子的理解沟通成了侦查和反侦査。微平台上父母和子女的交流真的就那么难吗?
交流:期待父母默默关注、好好说话
不少“80后”子女对记者表示,在朋友圈里发出的状态或者分享,有着特殊的受众,往往不包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积极参与反而“破坏”了同龄人的圈子。对此,不少父母表示“很受伤很委屈”。
“关注孩子的社交网站跟偷看孩子日记的性质不一样,我只是想看看孩子在关注什么,他们毕竟太小,没有太多分辨把握的能力。再者,我也害怕孩子在社交网站透露太多个人信息有危险隐患,看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和信息也想顺手分享给孩子。”何宁宁的爸爸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他在外地,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希望在微平台多和孩子交流,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呢?
“微平台上,父母的默默关注更为有效。如果出现什么特别不对劲的情况再干预才比较合理。”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李珺瑶与父母的微交流就比较顺畅,李珺瑶父母都是60后,一家三口都喜欢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
“父母在网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各自的微信好友,看看爸妈在意什么能更好地关心他们。”李珺瑶说。
李珺瑶认为,父母想通过社交软件及时关注子女动向可以理解,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兴趣爱好,有时候打再多的字,倒不如多打打电话来得更切实。
交融:专家建议虚拟人际有障碍 那就转到现实中来吧
“网络时代,家庭沟通不畅,症结不是使用哪种技术工具,而是沟通内容与技巧的缺憾。”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父母与子女在微平台的沟通障碍正是现实生活沟通不足的反映。
有专家认为,在微平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容易流于表面,最终与沟通的目的背道而驰,造成亲近不足,疏远有余。
“两辈人在虚拟世界中的沟通障碍,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面对面地解决。家长要避免给孩子留下无所不在的印象,保持一定距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涂可国说。
“父母与子女成长环境不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同,必然缺乏共同话题。但双方如果都怀有理解与包容之心,试着多去沟通了解,父母‘万言不值一杯水’尴尬自然可以消解。”涂可国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