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中国再以事实驳斥对非“新殖民主义”论调
中新社记者 石岩
即便是中非互利共赢的事实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纳和认可,“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依然有其存活的市场,这便是29日《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发布的重要背景之一。
“殖民主义的外在表现之一便是殖民地从宗主国进口工业制成品,宗主国则从殖民地运回资源。”社科院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告诉中新社记者,中非经贸一度在表面上符合这一特征,但相较于维持涨势的非洲矿产资源价格,中国输非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呈降势,这并不符合“剪刀差”的殖民主义实质。
事实上,针对外界的不实指责,中国政府已于2010年发布首份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以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一些指责的声音仍然对此不管不顾,这背后,是现实利益的驱遣及对中非日渐紧密经贸合作的“眼红”。
“中非经贸额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由中非双方的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指出。言下之意,中非经贸合作的高速发展取决于双边发展现状及客观需要,而非其它。
李金早特别指出,中国和非洲在经济上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在发展上梯次衔接,这构成了双边贸易和投资“最本质的动力”。
“立足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非洲对于外界贸易产品及投资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李智彪分析,“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非洲市场上美国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竞争关系倒还不如中国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关系那么激烈。”
有鉴于此,李智彪建议,与其相互猜忌与指责,不如探索建立美国、中国与非洲三方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以帮助非洲彻底摆脱贫穷与落后,更快地实现经济腾飞。
事实上,立足于新时期的对非合作局面,中国的对非经贸合作模式也正在适度调整。29日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在对非投资总量扩大的同时,中国对非投资层次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还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扩大对非融资支持。上述旨在提升对非投融资合作层次的举措,被认为是在传统贸易往来基础上中国对非经贸合作的新动向,有利于改善中非不平衡的贸易结构,促进中非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在致力于升级中非经贸关系的同时,中国不忘加强对非援助。“中国的援助从来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我们对受援国从来不强加给他们一些特殊的要求,而且不干涉他们的内政。”李金早指出。
白皮书显示,近几年来,中国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历届部长会议提出的各项举措,在公共福利设施、医疗卫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积极开展对非合作,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努力提升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
作为政府之外对非援助的生力军,中国在非企业也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客观地说,中国在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总体状况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可。很多企业在项目所在地的非洲兄弟们碰到了困难,我们的企业都会伸以援手。”李金早说。
“在内罗毕(肯尼亚首都),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声望很高。因为中国企业为他们修了学校、公路、医院,还不时有各种广受欢迎的公益项目被推出,中企把实实在在的好处留给了当地。”中航国际东非总代表司炎轩告诉中新社记者,“在做生意的同时造福当地,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这是一种双赢。”(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