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8月28日电(记者高敬、林红梅)8月14日,超强台风“尤特”袭击广东沿海,在琼海海峡附近登陆,一艘香港籍矿砂船在珠江口附近倾覆,21名船员弃船逃生。“南海救116”轮顶着风浪出海救助,跟香港飞行服务队联合行动,将21人全部救起。
80后水手刘英杰当时就站在甲板上拖拽救生缆。10级大风掀起的海浪打在甲板上,船晃得厉害,几个水手紧紧抓着船舷,身体斜靠着,一点点把救生缆往回拖,缆绳的另一头就是2条鲜活的生命。
见习水手刘英杰今年26岁,是个山东小伙子。因为体重超过200斤,兄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小胖”。记者在“南海救116”轮见到小胖时,他正在清洗甲板,救生衣下的橙色救捞服早就被汗水浸湿。
水手长李聪威也是个80后,多年在海上作业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成。尽管年龄不大,但他经历的大型救助却非常多。
“第一次救助的时候,风浪很大,救助船靠不过去,我和兄弟们就坐救生艇过去接人。我们坐在小艇上,浪头低的时候,眼前就是一道水墙,什么都看不见。只有借着浪高小艇被顶在浪尖上的时候,才能借机观察一下航向。我们往返了三四趟,在风浪里颠了快3个小时,才把遇险船上的20多个人全部救上来。”李聪威非常淡定地回忆当时的情况。
说起救助经历的危险,他说:“这当然不能让家人知道了,报喜不报忧嘛,船员们都是这样。但一提起要出去救人,我就有点兴奋,可能是有一个使命感在心里。”
年底李聪威就要做爸爸了,“我现在努力工作,争取老婆生孩子时能轮休。”他笑着说。
对于救人,见习船员沈小龙说:“我们都在海上生活,这一刻我们救起来的是别人,下一次被救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回忆起自己经历的救助,不管是给神九护航还是出海搜救,沈小龙觉得每一次都终生难忘。“去年的一次台风过去后,我们接到命令出去搜救。船长带着我们在那片海域搜救了两天两夜。其实我们心里知道,人可能已经遇难了,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最终一个人都没有发现。”没有救到人沮丧,让沈小龙不愿意多去回忆,他希望每一次救助都是成功的。
船员们一上船,要连续工作4个月才有机会轮休,遇上大型救助还会延期。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连续好几个月被“拴”在船上,日子应该怎么“熬”呢?
小胖每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能跟老家的女朋友通通电话,煲个电话粥就是他觉得挺幸福的事。再有空的时候,跟兄弟们一起在甲板上钓钓鱼,慷慨的大海也总能带给他们不少乐趣。
沈小龙也自有他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他已经做见习水手一年了,还正在自学船舶驾驶的相关知识。“业余时间用来锻炼身体,上网、看书,也挺充实。”
从宁波大学毕业后,他的许多同学去了商船或干脆离开航海,大家觉得做船员尤其是救助船太辛苦。“但我觉得这对我们年轻人也是一种磨练吧。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如果这么单调的环境、辛苦的工作我们都能忍受,那以后面对别的挑战也不会有问题。”沈小龙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