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晋忠(左二)给村民发放大米。
8月20日清晨,五华县龙村镇民政办主任温晋忠在镇政府的空地上分发赈灾粮,一起棘手的“分粮风波”摆在眼前——两个重灾村的村干部自恃灾情严重,要求多拿10袋米。“这么多重灾的村庄,你们拿了就占了别人的指标,我们跟别的村怎么交代?”温晋忠苦口婆心,慢慢化解风波。
这是广东重大水灾发生后的第四天,梅州五华县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艳阳天,高涨的琴江河水终于退去,漫长而繁琐的灾后重建迫在眉睫。龙村镇是全省范围内面积第二大镇,此次洪水受灾严重,40个村(居)中32个遭受重创。
对于去年11月才开始接手民政工作的温晋忠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也是一个挑战的时刻,但温晋忠自然有他的“法宝”——从前是“急性子”,现在学会了“不发火”。被工作改变了性格的温晋忠用他的“温柔”去处理灾后重建的千头万绪。
救灾的一天
搬运赈灾救济粮,统计受灾情况,平息分粮风波……温晋忠的一天忙碌却不慌乱
20日凌晨1点半,守候在镇政府的温晋忠迟迟不敢睡下。看见远处有车灯闪动,温晋忠一个激灵,“终于来了!”因为塌方,通往龙村镇的道路尚未畅通,由五华县民政局发放的赈灾救济粮一路遇险,终于在午夜送到镇上。
作为五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龙村镇在此次水灾当中腹背受敌,全镇受灾人口8万人,其中32个村(居)近6万人口严重受灾。虽然洪水已经退去几日,但供水、供电、交通和通讯仍然中断,近5000人缺水缺粮。
2万斤大米终于来了,温晋忠暗自庆幸,这下乡亲们不用再挨饿了。但难题随之而来,这么晚了谁来卸下这400袋大米?温晋忠连忙叫来了几个人,众人合力把大米搬入临时充当仓库的镇计生站,凌晨三点多,颗粒归仓。
虽然粮食送来,但温晋忠仍不敢入睡,作为民政办干部,他需要根据此前统计的受灾情况和各村人数,连夜把大米分配好,方便乡亲们第二天来拿米。凌晨4点,满身大汗的温晋忠草草和衣躺下,他已经好几天没有洗澡。
2个小时之后,温晋忠的闹铃准时响起。这时,各村运米的车陆续开进镇政府的小院子,一时热闹非凡。“我们村这么多人受灾,怎么才给这么点米?我们多要10包!”一个声音传来。“我们村几百个村民等着大米开伙,现在有钱都买不到米,我们也多要10包!”另一个声音附和道。
温晋忠先是高声说道,“别以为就你们村严重,现在全镇重灾村就有32个,哪个不是缺水缺米,你们拿了就占了别人的指标,我们怎么交代?”随后又低声劝道,“这只是第一批救灾粮,县政府还会送来第二批、第三批,各村还会领到新的救济粮的。”村干部满意地散去。
下午2点,一位脚部有残疾的村民满头大汗地找到温晋忠,说自己是黄洞村人,1000多斤谷子被淹了,家里被淹了二楼,煤气、锅碗通通报废,现在还开不了伙。温晋忠连忙核实,随后救助一箱方便面和一箱矿泉水。
下午4点,不断有大车将救灾物资运进来,又不断有小车将大米和饼干拉走。温晋忠跑进跑出,一会儿卸货,一会儿抬货,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
但忙碌仍在持续,温晋忠还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把已经发放的物资统计、登记,再把明天要发的物资分配好,等这两项工作完成,又到了凌晨1点。
母亲的责备
温晋忠感到愧疚的是救出了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却无法照顾家中同样被洪水威胁的母亲和妻子
一天的救灾结束,来不及喘口气,温晋忠连忙往家中赶去。也许是因为对母亲和妻子感到愧疚,在洪水结束的日子里,只要完成当日的工作,温晋忠总要坚持回家。
他的母亲和妻子住在距离镇上18公里之外的先河村。每天两点一线,小家大家,在暴雨最严重的时刻,温晋忠选择坚守在抗洪的最前线,却无法照顾家中同样被洪水威胁的母亲和妻子,这让他尤其不安。
龙村镇的灾情从16日开始。当日下午,镇长李杜强接到上游一家水电站负责人的电话,被告知水库将要泄洪。晚上11点,龙村镇洪水泛滥。翌日早上8点,第一批冲锋舟被运至龙村镇,当时多个村庄已经汪洋一片,水势最高淹至2楼。温晋忠作为第一批应急分队的队员被派上一艘前往樟华村的冲锋舟,当时该村约有200人被困。
温晋忠清晰地记得救获第一个人的场景。“当时我们将船划近一栋4层高的楼房,水涨得很快,已经到了2楼,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被困在家,吓得脸色已经发黑。我们紧紧地拉停冲锋舟,架起梯子,把她从2楼接了下来。等送到医院时她已经昏倒了,又立马找来医生抢救。”
从17日上午8点到下午4点,温晋忠的冲锋舟来回跑了30多趟,一共救出100多人。“很多地方都淹到了2楼,抱出了好多老人和孩子。”这让他感到欣慰,也让他感到愧疚——救出了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却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温晋忠直到18日中午才回到家中,这时距离离开家门已有48个小时。回家后才知道,母亲的房子也被淹到了2楼,所幸母亲从2楼爬出才幸免于难,而冰箱、洗衣机等家具全部报废。不仅自家鱼塘1000斤鱼被冲跑,房后的山体滑坡差一点就把家给埋了。
“回家后我妈妈说,‘我都差点被淹死了,你自己也不打电话回家,这么久又这么危险,你还有没有家人?’我只好把镇里的灾情跟妈妈说,她也就没有说我了……”这位朴素的汉子欲言又止,说不下去。
不能发火的工作
“做民政工作必须要脾气好,不能发火,发火就没法谈了”
温晋忠自认性子急、脾气烈,但民政工作却是一份不能发火的工作。从事民政工作不到一年,温晋忠惊讶地发现自己“变温柔了”。
“我所接触的人群都比较穷困,他们有时候很不理解我的工作,只能由着他们骂,等他们冷静下来再慢慢解释。”温晋忠慢慢发现,做民政工作必须要脾气好,不能发火,发火就没法谈了。“如果发火,群众只会更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最冤枉的一次,镇上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不知道从哪听说老人一个月有600元的补助。她问我,钱在哪里,是不是你吃了。我跟她解释政策,说没有这一项补助,她就坚持说,钱被你们吃了。”温晋忠说。
老人家天天来他的办公室,骂得全镇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温晋忠没办法,人来了还得泡茶,还得慢慢解释。后来陪老人去查,发现确实有一笔老人社保的补贴,每月50元,全年600元,但需要去邮政局领取。由于老人不知道如何去领,钱一直存在账户上。
这样的误会不时发生后,温晋忠觉得,民政工作不是特别辛苦,但是相当繁琐。“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我必须要一遍又一遍地和他们解释政策,再结合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分析,为什么张三家可以领取补贴,李四家不可以。”他说。
“这不是一份惊天动地的工作,但能够为群众做些事情,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那种欣慰感是做别的事情体会不来的。”
■对话
群众诉求需要被倾听
南方日报:救灾工作开始后,民政部门工作最难的环节有哪些?
温晋忠:16日、17日是洪水最猛的时候,当时所有的镇干部都到了抢险最前线去转移受困居民。灾后重建,我们民政部门的工作一是统计和核查受灾群众,二是给困难群众发放物资。
最难的环节还在发放物资。救灾物资数量有限,每个村干部都觉得自己村受灾最严重,我们发放物资需要做到公正公平,严格按照各村人数和受灾程度发放。经常会碰到不讲理的村民,他们直接就对你开骂,这个时候也不能发火,只能跟他讲理、解释。
南方日报:虽然你做民政工作的时间也不算太长,但感觉你给群众做工作时效率比较高,容易让人接受,有没有“秘诀”?
温晋忠:我也没有秘诀,民政工作琐碎、繁杂,只能靠磨,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也经常反映一些不实的情况,可能是误会,可能是搞错,也可能是不了解政策。经过调查后才发现不属实,但还是只能赔着笑脸解释。群众并不是总对,但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诉求需要去倾听。
南方日报:这份工作能否给你带来成就感?
温晋忠:也不知道成就感是怎样的,反正能帮助到困难的人,会觉得很欣慰。民政工作苦倒不是特别苦,就是太繁琐了,每天都会有十多个人来找我反映情况,把自己的困难告诉我。听到那些困难自己也不好受,就想到按政策能帮的就尽量帮。
所以必须要脾气很好才能做民政工作,尤其不能发火。我也没想到自己适合干这个,我做基层民政工作不到一年,但是我觉得我的性格完全变了。以前我的性格是很刚烈的,现在的性格变得温和多了。
■记者手记
千万人中的一员
在采访中,温晋忠反复说到的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做的事都是小事,但在灾难面前,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与洪水英勇搏击,万众一心,汇聚成抗洪救灾的主心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温晋忠确实是普通的,他来自农村,工作在最基层,每天的工作都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做的事在外人看来都是小事,毫不惊天动地,甚至不能在人群中引起一丝涟漪,长年的基层工作让他平静如水。
但是,只有静水才能流深!温晋忠长年累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人民群众为先、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的思想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心里怀揣着人民群众!
所以,灾难来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他顶着狂风暴雨,冒着惊涛骇浪,以大无畏的精神冲锋在第一线;灾难过后,恢复生产生活工作漫长而繁杂,他任劳任怨,事无巨细地为人民群众分忧解难。这一切,彰显的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如山高如海深的担当和责任!
在洪灾现场,记者看到了无数个党员干部和温晋忠一样,如临时学习驾驶冲锋舟,在洪水中勇救灾民的农技师;划着竹筏,转移灾民的村支书;日夜不休,为灾民吃住忙碌的镇委书记等。
不幸,洪灾无情;所幸,有无数和温晋忠一样的党员干部奋战在最前线。他们如同一座大山,为灾区的人民群众抵挡风雨。相信在成千上万时刻想着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五华县乃至广东省必将取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胜利!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胥柏波 柯鸿海 实习生 杨璐 发自五华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