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的“三变”--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石头山的“三变”

2013年08月22日09:3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石头山的“三变”

  新华网沈阳8月22日电(记者马义 汪伟)岩裸石秃,风大天旱,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朝阳县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特殊地带,不但缺少栽树的土壤,就连荒沙也难得一见,有的只是石头岭、白石壁。然而,朝阳人硬是把石头山变成了绿树丛。

  山变:石山变林海

  从朝阳县台子乡到木头城子镇,再到乌兰河硕乡,一路走来,除了陡峭的崖壁还能看出石头山的原貌,其余地方都被草丛、灌木和一些人工林覆盖住。走近山体,更是被造林奇迹所震撼,人工栽种的每一株树下都有一圈小坑,或是用土围着,或是有一圈类似花盆形状的低矮石墙。

  “这叫鱼鳞圈,咱这地方种树缺土、少雨,只能通过挖石坑、填土方的方式造林。遇到挖坑难的地方,就需要用石块垒墙实行客土造林。”朝阳县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李峰说,朝阳县几乎都是石质山,部分地区有土壤也不会超过20公分。这样的鱼鳞圈除了起到把土聚拢的作用,还有存水的功能。

  在石头山上客土栽树,当树根穿透土层接触到岩壁时,能否继续生存?李峰说,朝阳县的三北防护林多是山杏、侧柏等本地树种。尤其是侧柏,生命力极顽强,能把根扎进岩石里。“有的时候把种子放到岩缝里都能长出树。”

  在乌兰河硕乡的草帽山,为了在荒山秃岭上栽树造林,完全靠人工建成一层层台阶。如今,金字塔形状的山体和一层层绿色的人工林,远远望去酷似大草帽,草帽山因此得名。

  人变:砍树变护树

  “三北地区的人受够了荒山秃岭上的生活,真正感受到环境变化的百姓,打心眼儿里爱惜树木,甚至自发地造林护树。”朝阳县林业局副局长赵殿一说。

  记者在朝阳县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这里的百姓更加珍惜森林资源。

  “咱这山上的树可是‘金贵’,老百姓护着还来不及呢,谁能破坏。”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满达营子村村民胡加礼说,过去老百姓家里需要烧柴,山上的树还少,一到冬天大家都上山抢柴,山越抢越秃,越秃越抢,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山上的树多了,相反老百姓还不砍了。

  “老百姓为啥转变这么大,就是环境好了真受益。”木头城子镇林业站长高山说,过去一场大雨,立刻就出现山洪,老百姓叫做“牤牛水”,雨季很少有人敢住在山下。可现在下雨时没有急流了,相反山上出现了小河,这是因为山上的树把水存住了。

  近年来,朝阳县出现“小气候改变降雨增多”“地下水位上升”等现象,当地老百姓都把这些变化归结于植树造林。

  家变:贫家变富户

  被改造后的穷山恶水现在到处是宝。一路走来,到处可见大枣、山杏、柏树籽。

  “过去上山能找到柴就知足了,现在上山采山杏、捡柏树籽也能增收不少。”木头城子镇满达营子村村民杜春祥说,我媳妇上山一天能捡一斤多柏树籽,这就能赚100多元。

  与杜春祥不同,乌兰河硕乡大枣种植户李吉仁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承包荒山栽种大枣,年收入由不足5000元增长到8万元。“过去山穷,人更穷。”李吉仁说,过去只知道种玉米,但是由于环境恶劣,玉米产量非常低,日子也越过越穷。

  “退下来的坡耕地栽种枣树,不仅绿化了荒山,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真金白银。”朝阳县吉福大铃铛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继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栽种100多棵枣树,一棵枣树产5斤枣,按照10元一斤的售价,一亩地年收入5000多元,是种植玉米的四到五倍。

  目前,这个合作社已有110户成员,4000多亩地,老百姓种枣树的积极性非常高。大枣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