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以上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310万人和近15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40多座小型水库干涸……今年6月下旬以来,贵州旱情紧逼,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情景近年来在贵州并不鲜见。2009年至2010年的夏秋冬春四季特大连旱、2011年的特大夏秋连旱。一时间,群山峻岭中尽是送水、背水、找水人的身影。人们不解,一向雨水丰沛的贵州,旱灾为何频现?
旱象“露头”就喊“渴”
旱情发生后,遵义市习水县二里乡政府所在地便定时、定点供水。“正常情况下人均供水200方,干旱后每天只供水2小时,人均仅供20方。”乡党委书记刘旭对记者说,另外还有7个村近万人要到一二公里外去背水。
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兴村,村支书潘昌林带记者翻过一座山头,来到一断流的河沟边,指着一小汪水说:“这是从石缝里渗出的,一晚也就能攒六七方。”村里能供100多户的水厂,因水源枯竭,一个多月前就停工了,村民要到一二里路远的地方挑水。
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沙坝村的三四户人家,靠一个浸水的泉眼解决吃水困难。村民刘德清说:“水浸得越来越慢,每天只有三四挑。”村支书吴家煌说,村里35口小水窖已有15口干涸,其余的平均仅剩30%左右的水了。
贵州并不缺水。“从降水来看,绝大部分地区是丰沛的。”贵州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帅士章说,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到1300毫米,最多时接近1600毫米。
虽有“天时”,但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渗到地下。目前,贵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10%左右。因此,贵州的旱情更受制于“地”。
然而,“95%的小水利因缺乏引水、蓄水工程,留水难度大。”贵州省水利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荣芳说,贵州工程性缺水严重,旱象一“露头”,不少地方就喊“渴”,就成灾。
病险水库多 有水留不住
至7月下旬,黄平县野洞河镇库容12万立方米的龙井水库就已干涸,库底开裂。当地村民说,因为年久失修,这座病险水库只能“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
在毕节市黔西县重新镇桥边村,10个小山塘大部分已干涸。村支部书记孙思美说,山塘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新”建的一个也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因不同程度受损,干旱来袭时难以发挥作用。
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长蔡华频说:“那时建的水库、山塘大多成了病险库,‘水来留不住、旱时没水用’,不仅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在汛期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目前,贵州进入全国、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小(2)型以上病险水库共有829座。
据贵州省水利厅测算,全省小(2)型以上蓄、引、提、堤防工程维修养护每年约需近2亿元,而财力薄弱的省级财政实际安排的很少。2011年,贵州规定每年水利建设基金的30%要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但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落实。
“十二五”期间,贵州有349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需省、市(州)治理,经费投入大,缺口也大。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乡镇一级水利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基层管理薄弱。“由于种种原因,全省水管单位缺编近1000人,大多数小(2)型水库和部分小(1)型水库缺乏有效管理。”蔡华频说。
期盼继续加大投入补水利“欠账”
连日来,记者在贵州旱区采访看到,面对溪河断流、山塘干涸、农田龟裂、庄稼枯黄,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盼望十分强烈。习水县灾情最重的二里乡,群众在半个月时间就开工建设小水窖400口,乡政府还千方百计筹资建成一口3500立方米的小水池。
统计数字显示,近5年,中央对贵州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空前,投资累计达到5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总投入的近3倍。2011年至2012年,贵州开工建设的骨干水源工程就有41座。
投入大,但历史“欠账”也大。因为水利设施滞后,到2012年末,贵州6800多万亩耕地中有70%缺乏有效灌溉,有72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贵州省水利厅规划处副处长程伟说,为补水利“欠账”,“中央高起点为贵州做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但目前的投入与规划的巨大投资需求相比仍然不够。
由国家发改委和贵州省共同编制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提出,到2020年,贵州要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座,预计总投入954亿元。
“‘三位一体’规划如能落实到位,到2020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的工程性缺水问题。”程伟说。
从今年起,贵州已把突破水利瓶颈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到2020年要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排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项会战”,目前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记者周芙蓉、李黔渝、闫起磊、杨洪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