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地铁站,“最后一公里”怎么走--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从家到地铁站,“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2013年08月18日07: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从家到地铁站,“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不少北京居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从家里到地铁站,虽然有公交车,但早晚高峰时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步行则需要花不少的时间,摆渡电瓶车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受到欢迎,却因没有“路权”,处于不能合法运营的尴尬状态。

  早上9点,家住朝阳区定福庄北街某小区的高星从家里出发,她要赶在10点钟之前到建国门内大街附近办理业务。在小区门口,她坐上了往返于地铁站口和小区之间的摆渡电瓶车,不到5分钟就到了八通线传媒大学站。“电瓶小巴开通有2年了,2元一位的价格也不算贵,还很方便,沿线至少七八个小区的居民都可以坐这个摆渡车到地铁站。”高星告诉记者。

  高星所住的小区到最近的地铁八通线传媒大学站有1.1公里左右,到6号线褡裢坡站更远一些,有1.5公里左右。这段“长不长短不短”的距离,走起来需要近20分钟,这在酷热的夏季、严寒的冬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摆渡电瓶车的开通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运营情况一直不错,“特别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几乎趟趟满载。”高星说。

  与定福庄北街沿线居民享受摆渡电瓶车带来的便利不同,劲松地区的电瓶车却在最近一段时间不见了踪影,曾经被挤走的“摩的”又开始在街道中穿梭,居民出行的便利度和安全感都大大打了折扣。

  这并不是摆渡车第一次被“叫停”。作为最先采用摆渡电瓶车的社区之一,石景山区翠谷玉景苑小区的电瓶车就曾在运营期间多次“消失”又多次“复出”,最终还是被取缔;曾在石景山区开辟了20多条线路、投入100多辆电瓶车进行摆渡运营的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1年完全撤出石景山区,如今只在丰台西罗园社区等3个小区继续提供这样的服务。“我们是具有相关资质的运营公司,会根据协议给电瓶车司机和乘客上保险,而且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培训。所以,现在仍然有不少小区的居委会和我们联系,希望能开通到地铁站口的摆渡车。可我们束手无策,虽然电瓶车在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具有便捷、便宜的优势,但是没有‘路权’,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分公司负责人汪先生表示。

  电瓶车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由电动机驱动,本是在公园、景区、医院、机场、港口码头等特定区域,提供游览观光、治安巡逻、搬运货物等特定用途的车辆。用汪先生的话说,就是电瓶车没有机动车产品的“名分”。根据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电瓶车不能办理牌照,而牌照是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合法运营证件,没有牌照也就意味着没有上路的权利。采访中,一位摆渡电瓶车司机向记者透露:以前曾经发生过与跟其他车辆剐蹭的小事故,虽然责任并不完全在自己,但由于电瓶车没有正规车牌和行驶证,所以被判负全责。“我们无话可说,咱没有营运证,没有路权。”

  “以前石景山区的很多社区都有到地铁站口的电瓶摆渡车,给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区政府也尽量与交管部门沟通协调,允许电瓶车运营了一段时间。但电瓶车终究不是机动车,最终交管部门也只能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石景山区相关人士表达了相同的无奈。

  就这样,为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带来便利的摆渡车,因其“电瓶车”的角色而处于有需求却不能“合法”运营的尴尬状态。有专家指出,要摆脱这种局面,首先需要尽快从立法上给其身份“正名”;其次,需要地方政府在其他“补充交通工具”上协调和投入,从而解决居民小区与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问题。

  今年以来,北京市、区各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全市共办理公共自行车卡近5万张,累计租还次数达170万次,实际投放自行车数量由2000辆增加到1.4万辆,分布于全市52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预计到今年底,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将达2.5万辆,站点将达600余个。到2015年,北京将形成5万辆车、1000个站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市民租车骑行将更加便利。

  北京还将开通一批微循环线路,打造“袖珍公交”,进一步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这种微循环线路,原则上开通初期的客流量不会很大,前期投入的运力也不会很多,但随着小区居民需求的增加、路网的完善,会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从而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展计划处处长王少辉介绍,“袖珍公交”项目也不排除会向社会资本开放,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