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田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新华网 发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李志强)他的经历可谓当代青年的励志典范,他的事迹在青岛港被传为美谈。作为全国两亿多农民工的代表,他走进人民大会堂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就是青岛港集团前港公司装卸一队农民工副队长朱广田。近日,记者走访了朱广田,揭秘这位农民工“励志哥”的艰辛历程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岛港青岛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郑明辉说:“在青岛港,职工与港口已经结成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因此,正是3万名员工个人梦想的实现,推动了港口大梦想的实现。”多年来,青岛港搭建了“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让职工感到港口真正重视他们、真心培养他们。青岛港大力倡导“无论是城市工还是农民工,都是港口财富创造者,凡做出贡献都是人才”的理念,引导农民工在“小岗位”做出大贡献。对于农民工创造的优异成绩、技术创新,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员工品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工干事创业和岗位创新的积极性。朱广田就是青岛港众多创造了“员工品牌”职工中的一位普通农民工。他积极参加“学振超,练绝活,创品牌”活动,在公司火车清车作业中,善于学习,精心研究,提出了翻车机“二次翻”作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艺流程效率,为每列火车节约2个小时的卸车时间,而且降低每列火车卸车成本2000多元,每年为公司节约80万元电费,因此被港口授予“广田清车”员工品牌。
现年45岁的朱广田是来自山东沂蒙老区的一名农民工,家里兄弟三个。由于家里穷,孩子多,初中毕业后的他只好回家务农。结婚后,那一亩三分地儿实在无法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北上南下,四处打工,干过建筑、扛过大包,挖过煤窑,饱尝生活艰辛,饱受世态炎凉。1995年27岁的他来到青岛港工作,当时想法就是只要能挣点钱,不再受穷就行。朱广田来到青岛港后,意外地发现这里和别处不一样,在这里他每月都能按时拿到工资,能够养家糊口,觉得很了不起。
由于肯吃苦、能耐劳,在青岛港工作一年后,朱广田被提拔为班长,管着30多个正式工和农民工。之后,连续8次被公司评为“十佳”农民工,2005年被提拔为值班队长, 2006年他成为了全港第一批农民工副队长,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7年,成为青岛港第一批转合同制的农民工;2008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山东省百佳农民工之星”称号, 2009年,又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由于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朱广田被山东省推选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候选人。2008年11月,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次召开的表彰农民工大会。1000个来自全国各地各业的优秀农民工受到表彰,作为青岛港8000多名农民工的代表,朱广田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朱广田感慨地说道,长期以来,青岛港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机制,让职工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青岛港,农民工有地位,受到充分尊重。在其他地方,农民工就是干活,而在这里,谁有能力就提拔谁,劳有所得,能者多得。青岛港不歧视农民工,也不问英雄出身。农民工在这里不再是简单和重复的体力劳动,这里的农民工还能评职称,只要干的好,还能当领导。在青岛港工作17年来,自己有四个“想不到”。一,没有想到一个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当上班长;二,没想到自己能在2004年就在青岛买了房;三,没有想到自己在青岛港工作会创造了效率,会被集团名为“广田清车”品牌员工;三,想不到自己会以全国优秀农民工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并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这四个“不到”充分证明,只要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梦想方能变为现实。当年毛主席说“谁说鸡毛不能上天”,我的亲身经历就证明了“鸡毛也可以上天”。
朱广田简历
朱广田,男,1969年12月出生,山东沂南县蒲旺镇来家庄人,中共党员,现任青岛港集团前港公司装卸三队副队长。2005年4月26日,成为青岛港第一批转合同制的农民承包工,同年十一月份担任装卸三队乙班值班队长;2006年1月,被青岛港前港公司公司聘任为装卸三队副队长,同年10月12日被集团名为“广田清车”品牌员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