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乡情更怯”?--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为何“近乡情更怯”?

2013年08月15日09:1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为何“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渡汉江》诗意画

  说文

  □马斗全

  唐诗中有一首五言绝句《渡汉江》,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诗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诗为初唐宋之问之作,堪称佳作。

  有的选本(如《唐诗三百首》、《唐宋诗举要》)作李频诗,是错的。李频未在岭外任职,也找不到游历岭外的记载。并且他的家乡为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从岭南归寿昌,连长江都不过,怎么会“渡汉江”呢。再说汉江离寿昌一千几百里,也绝无“近乡”可言。

  宋之问久居洛阳,曾两度被贬岭南,此诗为他从岭南北归近洛阳时所作。

  许多选本都选入了《渡汉江》。对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各注本都一律解释为,反映了游子将要到家时的一种忐忑心理,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是这后两句。

  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实情,是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近乡情更怯”,不是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而有着更重要的原因。

  《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宋之问两次被贬岭南,第一次是“逃归洛阳”,第二次便没能回来,被皇上“赐死桂州”,那么《渡汉江》当然是逃归时所作。违背皇上旨意而逃归,自然是罪上加罪,便难免提心吊胆。并且他要逃归的东都洛阳,是他的政敌掌权的地方,他的那些对头知道他“逃归”,能放过他吗?“近乡情更怯”,其实“怯”在这里。

  “不敢问来人”,并不是怕听到家里的什么坏消息,而是怕被人认出,再遭不测。所以他逃归洛阳后,不但没有回家,而且不敢露面,只能“匿张仲之家”。后来的事实是,他真的再遭打击,又贬岭南,走上不归路。

  了解了宋之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理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真正含义,从而体会到诗人极度惊恐的心理。不了解或不考虑历史事实,按各种选本那样理解,将一首记录极度惊恐之诗,读出了别样的妙之意,也无不可。

  因为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古人又有“作者用心未必然,读者用心未必不然”之说。

  (马斗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