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就梦想》系列报道之二:搭建梦想阶梯 夯实梦想舞台
齐鲁网8月14日讯(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张聪、田进)多年来,青岛港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用人机制,为员工搭建起实现梦想的平台,让两万多名职工在岗位上成才、在实干中自我提升,从而为港口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在青岛港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会议室里,以"创新发明"为主题的班会正在进行中。班会上,被称为港口"鲁班"的维修工乔仑又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小建议。乔仑进入港口7年来,先后发明制作了8套共30多件维修工具,他不仅圆了自己成为一名高级技工的梦想,也因此受到港口的奖励:“激励我们的机制非常全面,队里给我一部分奖金,公司给我个称号,到集团就是品牌员工,"乔仑精创"的品牌员工。”
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点燃了职工为港口出谋划策的热情,而员工的发明创造又推动了港口的发展。堆装队队长张瑞正:“今年以来我们一共收到365条建议,最后我们采纳了79条,在实际当中加以研究使用,对生产和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职工积极投身港口发展,企业也为职工成长提供平台。近年来,青岛港每年投入上亿元,组织全员脱产培训。通过培训,过去只会搬搬抬抬干简单体力活的码头工人,完全变成了掌握高技能的"金蓝领"。青岛港集团人事部负责人王泽源:“我们出台了机制,农民工可以评职称,这在全国的装卸工里,走出了第一步。原来咱们评职称都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把农民工纳入评职称的范围,这样,农民工确确实实感到有干头、有奔头。”
同时,青岛港奉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观念,打造畅通的上升通道,让更多的职工上升有空间、发展有前途,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生了人人争当港口主人的局面。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固机队副队长的刘京俊对此深有感受:“来到这以后,我得到了尊重,然后我建立了自信,进一步提升我自己,回报培养我的企业,回报培养我的社会。”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