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浙江张氏叔侄冤案等几起案件的曝光和纠正,社会各界呼吁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公正的声音再度高涨。近日,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指导意见“针对性”强,体现了“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公正司法。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指出,中央政法委出台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这还是第一次。指导意见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查处、纠正的一些冤假错案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特别强。既涉及理念问题,又涉及具体的司法措施或制度,甚至还涉及责任追究,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定。
疑罪从无原则来之不易
这一规定来之不易,是用政法工作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换来的
“新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的内容在指导意见体现,总结了多年来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除了在看守所外,在送看守所前还有提外审。只有真正“全面”“全程”推行同步录音录像,才能较好地解决刑讯逼供问题。
指导意见强调,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陈卫东指出,“留有余地”实际上就是疑罪从有。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疑罪从无,体现了对公民人权的极大保护。这一规定来之不易,是用政法工作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换来的。
浙江张氏叔侄强奸冤案纠正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撰文称,“因为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压力,法院对这类案件能够坚持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已属不易。”
陈卫东认为,指导意见对“疑罪从无”的强化,说明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人士正在反思,也昭示着中国刑事司法在贯彻疑罪从无方面必将有大的变化。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黄京平认为,防止冤假错案,就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宁可漏捕、漏诉、漏判,也绝不能错捕、错诉、错判。唯此,才能坚守住现代法治的底线,才能切实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无法回避的是,贯彻疑罪从无原则往往会给司法机关带来巨大压力。赵秉志认为,审判机关可以通过寻求其他方式来减轻压力,但不能以放弃疑罪从无原则为代价,不能让疑罪从无的裁判底线失守。
严防错捕、错诉、错判
指导意见对责任司法的强化也被专家视为“中国司法走向独立的重要基础”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合议庭、独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同时还要求明确冤假错案标准、纠错启动主体和程序,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
“没有责任的司法很危险,也很容易受到外部干预。”陈卫东认为指导意见的这一要求,有助于建立责任司法,强化办案人员责任心。
几起冤假错案发生后,社会舆论一直呼吁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刘力伟在对杭州两起错案进行反思时表示:“对于造成冤假错案的责任人,无论在职还是退休,无论是否离开公安系统,都要追究到底!”
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定罪率……司法实践中一些政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味追求各种“指标”的做法,指导意见也予以批判,要求不能“片面追求”而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绩效考评制度”。
指导意见对责任司法的强化也被专家视为“中国司法走向独立的重要基础”。
浙江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王竞贤曾在法院刑事庭从事审判工作18年。他说,司法实践中的外部干预很难避免,比如曾遇到个别领导对某些个案有指示意见,甚至将某些案件作为任务来布置,司法部门的人事权在地方,作为法院领导,听还是不听?为保持审判独立,很多时候,确实要顶着压力干。
王竞贤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事件很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媒体审判”也屡见不鲜。这一方面会让法官审判时更加慎重,也难免会对其办案、判决造成影响。
台州海贸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志敏认为,要减少乃至杜绝冤假错案,需要严格执行案件“终身负责制”和“错案问责制”,是集体讨论产生的错案,也要集体负责。法官没有主观故意,但造成了实际损失,也要承担责任。
据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评论
让每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央政法委近日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这不只是回应社会关切,更重要的是再次强调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制度,杜绝冤假错案。
冤假错案从何而来?从今年被纠正的几件冤假错案看,或存在刑讯逼供,或涉嫌非法取证,或因舆论、信访等压力而草率判决,甚至存在司法人员凭借自己法律执行者的优势地位而不依法办事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办案、审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瑕疵和错误。
此次出台的意见正是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防止冤假错案的举措。司法审判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基本权益,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不折不扣地执行每一项司法程序,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只有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意见落实到执法司法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才能让每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撑起司法公信的天空。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