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所谓“武林”,常常成了一种噱头]
第一发布
据报道,近日,少林、峨眉、武当、昆仑、崆峒等11门派掌门现身新疆,参加“天山武林大会”。
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希望一睹“大师”风采。不料,“武林大会”缺乏精彩的“对打”场面,令许多观众感到失望。“不好看,就好像社区老人在晨练。”“见不到飞檐走壁的绝技,也不见激烈的对抗,不精彩。”
“武林大会”的新闻,让“武林”这个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词汇进入公众视野。何谓“武林”?公众关注“武林大会”吗?
本期新京报“京报调查”(新京报《评论周刊》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的结果显示,半数受众(51.4%)表示“一般关注”,28.8%的受众表示“很关注”,还有19.8%的受众表示“没有关注”。说明这一话题本身还是带有一定的未知性,吸引了不少公众的眼球。
有意思的是,超过半数(53.9%)的受众相信武林的存在,认为“有门派的地方就有武林”,30.6%的受众不认可武林的存在,认为武林“只存在武侠小说中”。
可见,“武林”的神秘,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构建的一个虚拟的“武林世界”,乃至为不少人所向往。
你如何看待现存的武术文化?(多选)面对这一问题,57.4%的受众首选“武术是武术,但要警惕玄幻化”,47.6%的受众认为“武术的精华部分需要广泛推广,强身健体”,43.2%的受众认为“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加强支持和规范”。就是说,大多数的受众还是比较理性地看待武术问题,并非那么盲从。
同时,也有不少受众保持娱乐心态。37.2%的受众认为“已经沦为一种娱乐现象”,33.7%的受众认为“花里胡哨的多,价值不大”。
其实,这也说明,在公众眼里,“武术”和“武林”虽有关联,但其中的关系却很难读懂。显然,不管是何门何派的何种武功,似乎都可以称之为“武术”,但“武林”呢?
有门派的地方就有“武林”,可是,所谓的“武林”指什么,侠义?精神?规矩?险恶?没有谁能说得清。或许正因为此,大家都津津乐道于“武林外传”。
长期以来,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当下,沉寂已久的“武林”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既可以看到包治百病,顶礼膜拜,也可以看到坑蒙拐骗,欺世盗名,还能看到神秘大师,诡异绝技。
某种程度上,“武林”就等同于“江湖”,就意味着“大师辈出”,就昭示着“惊人绝技”。
但另一方面,所谓的“武林”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的一个截面。“武林”中那些无法见光的东西,常常成了社会上的鱼目混杂,三教九流,障眼骗术的集散地而已。
在今天的语境下,法治和人文才应该是社会的主旋律,以“武林”为噱头的坑蒙拐骗,忽悠骗术注定要栽跟头。(记者 高明勇 实习生 汤澄)
调查数据
你相信“武林”吗?
1、你关注了此次天山武林大会吗?(单选)
A.很关注 28.8%
B.一般关注 51.4%
C.没有关注 19.8%
2、你认为现在还有“武林”吗?(单选)
A.没有,只存在武侠小说中 30.6%
B.有,有门派的地方就有武林 53.9%
C.不好说 15.5%
3、你如何看待现存的武术文化?(多选)
A.武术是武术,但要警惕玄幻化 57.4%
B.花里胡哨的多,价值不大 33.7%
C.已经沦为一种娱乐现象 37.2%
D.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加强支持和规范 43.2%
E.武术的精华部分需要广泛推广,强身健体 47.6%
受访者背景资料
性别
男 66.6% 女 33.4%
年龄段
90后 9.9%
80后 51.8%
70后 27.9%
60后 8.1%
50后 1.9%
其他 0.4%
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5.6%
大专/高职 22.2%
大学本科 64.6%
硕士及以上 7.6%
月均收入是
(包括各种福利和奖金等)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