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实习记者刘芳华) 2013年中国政治参与报告8月9日在京发布。报告综合显示,公民权利诉求、利益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都对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影响。
公民认为对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权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经济权利、法律权利、社会权利、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四种利益的保障方面,认为经济利益保障最好的公民最多,其次是社会利益,第三是文化利益,认为政治利益保障最好的公民最少;对于十项基本公共服务,公民最满意的是满意的是“基本医疗卫生”、 其次是“基本公共教育”,亟待改善的是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调查从六方面的测试了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度,按认同度由高到低排列为:身份认同、发展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和体制认同。
分析显示:中国公民最关注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三项,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中国公民认为中国共产党最应该做的三件事包括“坚持反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中国公民最看重的身份是“中国人的身份”、“中国公民的身份”、“城市人或农村人身份”;中国公民最认可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融合的中国现代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政策的公平性、民主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公民最关注的三个政策特性。中国公民最关注和满意的是“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三方面。
问卷还调查了影响公民政治认同度的五个因素,按其影响力大小来排序的话依次为权利认知、权益认知、公民满意度、政治沟通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不够理想,会对各种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
报告显示,不同群体在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差异。
男性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女性;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认同高于汉族;城镇户籍公民政治认同水平高于农村户籍公民;年龄越长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越高,共产党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学历高低并未造成公民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重大差异。
公民的政治参与偏好对政治认同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具体将其概括为三种:第一是偏好“选举参与”的公民,表现为政治认同水平较高,权利、利益、政治沟通认知水平较高,满意度也较高。第二是偏好“社团参与”、“自治参与”和“政策参与”的公民,在政治认同以及影响认同的各种因素上,大多表现为居中水平。第三是,偏好“维权参与”、“网络参与”的公民,表现为政治认同水平偏低,权利、利益、政治沟通认知水平偏低,满意度也偏低。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的首次尝试,研究报告还需今后周期性调查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