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姓关心的公共事务,政府发布信息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让人不吐不快。
关注政府信息发布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发布信息时欲说还羞,常常把发布时间选择周末或夜深人静时,而且越是有悬念、公众关注度高的信息,越是在人们休息的时间发布,甚至把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放在半夜开,颇有“半夜鸡叫”的味道。
按理说,政府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发布信息,就是要让公众知道。从以往情况看,这些信息的确是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急于获取的。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查处进展……
对这样的信息,为什么一些部门和地方要选择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时间发布呢?从以往一些部门和地方发布的热点信息来看,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本身牵涉面广,发布者担心引起不良反应;二是发布的信息残缺不全甚至似是而非,与公众知情的期待差距较大,想应付过去;三是事件的发生与信息发布者工作不力有直接关系,甚至有见不得人的事,怕知道的人多了惹出更多“麻烦”。
一边是中央要求、法律规定,一边是群众呼声,不发布不行,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半夜鸡叫”似乎可以避开些公众关注,降低影响,减轻压力。这如今已经成为一些部门和地方领导自鸣得意的危机公关经验。
其实想一想有关情况不难发现,“半夜鸡叫”式地发布信息,虽然在发布时避开了部分人的注意,但公众对信息的关注并未因此而减弱,反倒会更强,连信息发布时间本身都可能成为议论热点,引起更多猜测和质疑。
“半夜鸡叫”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也是群众观念不强的表现。如果发布的信息与发布者的工作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公众自然会理解配合;如果发布的信息本身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群众要求,就应该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如果信息涉及的事件源于发布者工作不力,就应该主动、诚恳地承认,提出改进措施并积极落实,争取群众谅解。
充分维护群众的知情权是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要走群众路线,前提是要相信群众。做不到这一点,说明与群众有距离、有隔膜。
当然,并不是所有晚上发布的信息都是发布者刻意回避什么,有些信息就是水到渠成、确实需要晚上发布的。但是,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积极、主动、充分公开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既是服务型政府应有的作风,也是杜绝谣言、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必要之举。(记者 闫祥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