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嵩制图 |
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琐事,沈阳市风雨坛街道办事处创办社区调解厅,请来专业律师和司法人员,为居民化解生活中的琐事矛盾,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
俗话说,平安是福,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建设平安中国,这既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平安中国行系列报道,以期探索建设平安中国的途径、思路与措施,敬请关注。
2013年新年第一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友成机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大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消防部门出动超过60辆消防车、近400名消防官兵救援,扑救过程逾12小时。在救火过程中,萧山消防中队特勤分队分队长尹进良、战士陈伟、市北消防中队战士尹智慧三人不幸牺牲。后经公安刑侦、消防部门全力调查,确认系仓库保管员因不满岗位调整泄愤故意纵火。
这又是一起由小矛盾引发大灾难的案例。
50年前的1963年,同样是浙江的诸暨市枫桥镇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如今,建设“平安中国”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一方平安。
脚板加鼠标
实现矛盾排查全覆盖
今年1月6日,山东省宁津县大柳镇的门志良原本计划到德州市有关部门反映村支书的经济问题,没想到却在村口碰到了县检察院驻大柳镇检察室的便民巡访服务车。通过车载的移动视频接访系统,他与德州市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见了面”,所反映的问题也当场交给了宁津县检察院办理。这是德州市检察院构建市院、基层院、派驻检察室与所辖镇村四级视频接访网络以来,成功受理的第135件视频接访案件。
小矛盾不解决势必拖成大问题,小隐患不注意难免酿成大事件。针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把这项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逐渐成熟、规范,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排查化解机制。
干部下访、领导接访、网上信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将老传统与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靠“脚底板”走到基层、群众中间去了解社情民意,也注重用“鼠标”倾听网上的民意呼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全覆盖。
“抓早、抓小、抓苗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早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大量问题也都随之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了排查内容从一般性排查向重点排查转移、力量使用从分散使用向集中统一使用的转变,并进一步在细化深化上下功夫,普遍形成了经常排查、分析研判、信息预警、及时化解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了各种苗头隐患底数清、情况明、发现早、主动抓。
来自国家信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3.3万件,化解了272.5万件,化解率达到82%。
三调联动
筑牢纠纷调解第一关
2012年12月19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调处中心来了一对夫妇,他们从调解员手中拿到14万元补偿款。原来,丈夫顾李华在2008年因工伤导致双目失明,2010年经洋口镇司法所调解,由用人单位一次性补偿57万元,分4年付清,如今已是第三年了。保证调解质量,关注后续情况,对家庭困难、数额较大的调解、法律援助案件及时进行跟踪回访,确保每件案件补偿落到实处,如东县认真对待每一起调解的做法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人民调解,曾经被誉为“东方一枝花”,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形成了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模式。
2011年,中央综治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6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等矛盾多发领域建设专业性调解组织。据中央综治委办公室统计,5年来仅专业性及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数量就增加了115%。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2645个、道路纠纷人民调解组织2552个、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66万个。许多地方都加强了对专业性调解组织的人员配备和教育培训,建立了相关专业领域调解专家库,为调解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指导。
“大调解”向专业化、行业化、职业化的转变,强化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一大批专业领域内的矛盾纠纷得以解决在萌芽状态。5年来,全国涉及土地征用、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等领域的信访突出问题减少了13.5%;2012年,医疗纠纷调解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2012年1至9月,全国受理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数量同比下降了10.7%。
风险评估
打造底线思维新机制
从小客车数量调控到首都机场高速路收费价格调整,从首钢搬迁到黑幼儿园的整治……北京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调研工作,并在2010年和2011年先后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现在,北京市各级政府每出台一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市已有50余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纳入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成为政府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道“前置程序”。
建设“平安中国”,就是为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好比扎起了预防的篱笆,未雨绸缪地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产生。近年来,各地积极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发。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都要及时转变执政理念,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以及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完善政策制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平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