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家庭幸福的“魔方”
手握家庭幸福的“魔方”,你将如何转动?又会转向何方?
岁末年初,一个充溢着幸福味道的时刻。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就在此时落下帷幕。
此次调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在历时7个月的调查中,调查组通过科学抽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北京、浙江、安徽、甘肃、河南、四川、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的21个县级单位作为全国概率抽样样本点,采用“敲门入户”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其间,700多名调查员行程2万余公里,走访了123个村和社区,采集总样本量6000份。其中获得18周岁及以上成年人有效问卷5604份,占总样本量的93.40%。与此同时,非有奖网络调查在多家门户网站同步展开。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实地调查结果对全国具有代表性。
科学的抽样方法、严谨的调查手段和充满诚意的报告撰写,得出了一系列真实可信的调查数据——
调查显示:83.2%的被调查居民对家庭幸福感标准化评分超过6分,41.9%的家庭超过7分,全国平均水平为6.90分,这意味着大多数家庭感觉幸福。
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家人健康(79.25%)、夫妻和谐(56.48%)、有自己的住房(52.56%)、子女成才(49.42%)和心态好(41.63),这些因素在城乡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健康、和睦、小康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家庭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中体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多样性。
比如,城镇居民感觉幸福的家庭比例为82.4%,这一比例在农村为83.8%,稍高于城镇。
家庭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明显,主要为“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和邻里关系良好”。
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群体家庭幸福感普遍偏低,应给予更多关注。
当人们站在“家庭幸福”的十字路口,就如同手握魔方。到底哪些才是决定家庭幸福的关键性因素?各色“模块”该如何翻转才能达成“六面同色”的和谐境界?该怎样统筹兼顾、细心经营才能破解家庭幸福的微妙密码?
2012年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家庭、创造幸福的机会。至少在这一刻,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家庭幸福对我们每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心态至上:40后进入幸福感收获期
人生漫漫,难免波折。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家庭更幸福,还是经历坎坷的老年人幸福感更高呢?此次调查显示:40后家庭幸福感最高,为7.06分,50后为7.02分,80后为6.83分,90后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为6.68分,呈现出家庭幸福感随年龄递增的特点。这意味着,40后、50后正处于家庭幸福感的收获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人的年纪越大,对家庭投入得越多,从中得到的满足感越高;而80后、90后群体正面临就业、购房等巨大压力,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也不尽相同。
40后、50后群体组成家庭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与婚姻相伴随的生育及子女抚养过程,从中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较高的家庭幸福感也同40后处于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相关。相对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们成长年代的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濡染,让他们的心态更加豁达,能够运用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对情感的控制能力更强,不会像中青年群体那样抱有过多的期望和追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杜鹏说,在回答“认为对家庭幸福感有影响的因素”这一问题时,老年人只有一项的比例超过其他年龄人群,那就是心态好(分别为52%和39%)。
如今,40后、50后群体大多已经离退休,他们不再像身处职场的人们一样面临着升职、加薪的压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投身于自己的爱好,可以更多地享受家庭生活,因而主观满意度高,家庭幸福感体验也更为强烈。
相比之下,80后、90后群体刚刚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还有购房、购车、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房奴”、“车奴”、“孩奴”或许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炜认为,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会使其面临更多的发展压力,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此外,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人尚未组成家庭或刚刚组成家庭,对于“婚姻”带来的角色转变还在适应、磨合阶段,因而幸福感得分略低。
“归属与爱”:婚姻让人更幸福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调查显示,初婚人群最感幸福,其家庭幸福感为最高的6.94分,再婚者的家庭幸福感为6.86分,均高于未婚者6.63分,离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低,仅为6.19分。
李炜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婚姻能够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婚姻是主观幸福感的强有力因子。结婚除了可以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求,还可以为彼此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慰藉,进行情感与经济的支持,缓解生活压力。这满足了人关于“归属与爱”的需求,提升了人们身心健康程度,因此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男女因爱而结成婚姻,因婚姻而创造家庭,家庭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进而产生亲密、慰藉、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婚姻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体验与价值观。在充满真爱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而成长,夫妻在家庭中实践两性之爱的健康方式和伦理原则,并将爱和这些原则传递给孩子。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汉湘说,无数研究和调查结果证明,结了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平均寿命长,身心两方面也较为健康;结了婚的人在住房和养家方面虽有额外的经济负担,但要比单身或离婚的人的财富多出几倍;结了婚的人因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效率较高;而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为。
而进一步分析结婚年限则可以发现,结婚20年以上的群体其家庭幸福感平均得分最高,为6.98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这是因为结婚20年以上的家庭,经历了更多的风雨、磨难与诱惑,最终感情仍然能够维系下去,说明夫妻双方均从婚姻关系中得到了很多积极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他们的感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坚不可摧,因而也更满足、更幸福。此外,夫妻双方身心健康程度、结婚年限、性生活质量、日常互动频率都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金钱与幸福: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优越的物质条件确实为家庭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家庭越幸福。受访者中,富裕家庭(占比21.76%)的幸福感得分为7.18分,中等收入家庭(占比70.31%)的分值为6.87分,贫困家庭(占比7.57%)的分值为6.39分,非常贫困家庭(占比0.36%)的分值仅为5.32分。
“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李炜说,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收入与家庭幸福感之间仍然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这是因为相比而言,宽裕的家庭更有能力应对各类生活压力,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和质量远不及中高收入阶层,身处“消费主义”气息弥漫的社会氛围,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在中国,房子是很多家庭最主要的固定资产,可在侧面勾画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住房状况“很好”的家庭(占比10.08%)幸福感为7.32分,住房状况“良好”的家庭(占比33.95%)的为7.00分,住房状况“中等”的家庭(占比48.87%)的为6.82分,住房状况“较差”的家庭(占比6.24%)的为6.47分,住房状况“很差”的家庭(占比0.86%)的为5.48分。对居住小区评价越高,家庭越幸福。居住小区满意度评价8分及以上的家庭幸福感为7.14分,小区满意度5分及以下的家庭幸福感为6.36分。
“这说明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与家庭幸福感亦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陆杰华说,“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常特殊。特别是上世纪末‘房改’政策实施以来,能否拥有满意的自有住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调查还发现,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幸福感越高。数据显示,硕士(含)以上群体家庭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值为7.38分,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分值至少为6.96分,而文盲的分值仅为6.75分。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这可能与高学历者积累的人力社会资本、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他们拥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有关。一般说来,学历越高,教育回报越高。在劳动力市场更容易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拥有更多的收入。而且,中国的社会舆论一直对知识分子有着更高的期待与尊重。受教育程度越高者会获得更积极的外界评价,从而拥有较高程度的自我认同,进而影响其对幸福的感知。
提升与改善:破解家庭幸福密码
本次调查显示,有48.92%的被调查家庭有“社区医疗”方面的需求;41.13%的有“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23.55%的有“就业”方面的需求;19.79%的有“老人赡养和护理”的需求;15.16%的有“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方面的需求。
城乡之间在家庭发展方面的需求基本相同。城镇对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偏多,农村对“老人赡养和护理”和“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婚姻和家庭关系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更高一些。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幸福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反映家庭生活的主要需求、意愿和预期,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主要途径的政策措施”。张汉湘说,“针对本次调查所反映的需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要逐步提高城乡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消灭“零就业”家庭,让每个家庭真正能够“安居乐业”。
二是要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改善和缓解城乡家庭“看病难”、“养老难”、“入学难”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
三是要加强家庭发展观念的倡导,注重家庭人口文化的培育和普及。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区多元文化交流,促进流动人口尽早融入当地社会。
四是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受灾家庭、单亲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的扶持力度,逐步提供婚育指导、初级家庭保健、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
“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然而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存在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善和提升的。”张汉湘说,“希望‘促进家庭发展、创建幸福家庭’,能够变为所有家庭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共识,以及国家层面的行动。”
(来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