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乐山市委书记 唐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乐山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美丽发展”为工作取向,把美丽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努力探索具有乐山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内涵更深、境界更美、层次更高的全面小康社会。
一、乐山“美丽发展”的客观要求
1、“美丽发展”是乐山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乐山是四川重要的旅游生态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态,为“美丽发展”提供了永续发展的坚实支撑。从旅游资源看,乐山是四川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品位一流,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美誉,峨眉山—乐山大佛蜚声海内外,是全国5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全市拥有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3处。境内还分布有峨边黑竹沟、金口大峡谷、嘉阳小火车等景区景点,成为美丽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历史文化看,乐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名家辈出,被誉为“士大夫之郡”,孕育了苏东坡、郭沫若等世界闻名的文化巨匠;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亿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交相辉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禅文化、“古嘉定”文化、沫若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小凉山彝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成为美丽发展的软实力。从生态环境看,乐山境内气候温润,生态多样,森林覆盖率近50%,岷江、大渡河、青衣江贯穿全境,形成山水与城市相融、人文与自然相亲的“三江生态屏障”,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各2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各1处,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成为美丽发展的承载基础。
2、“美丽发展”在乐山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乐山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比较优势日益突显。从科技支撑看,乐山拥有大专院校8个、大型科研院所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企业技术中心18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个,整体科技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从工业基础看,乐山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电子信息(物联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冶金建材、盐磷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井盐、草甘膦产能居全国第二,硅材料、不锈钢、建筑陶瓷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市建有12个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4个园区超过100亿元,5个园区进入省“1525”重点园区,乐山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市工业集中度达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4家,其中11家进入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行列。从循环发展看,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获准建立,五通桥区的福华循环模式走出了一条“在配套中延伸、在延伸中循环、在循环中利用”的新路,沙湾德胜集团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实现内部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全市拥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户。
3、“美丽发展”是释放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美丽发展是推动经济从“快”到“好”、从“好”到“美”发展的重大转折,需要体现并充分发挥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正能量,实现“更好”发展。从“科技”要素看,科学技术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美丽发展的支撑在科技。美丽发展,意味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路子。这就需要充分放大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带动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做优做靓“美丽经济”。从“人文”要素看,人的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美丽发展的灵魂在人文。“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推动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激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进一步推动形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让美丽的人文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从“生态”要素看,生态环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重要的劳动资料,美丽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深刻体会到生态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是一种相生而非相克的关系,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乐山“美丽发展”的主要内涵
乐山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专家路线、干部路线和群众路线,经过深入调研、广泛问计、系统研究,在过去“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发展思路上,进行了丰富完善提升,提出了“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的总体思路,更快更好地奋力实现“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同步奔小康”。
“美丽生态”是实现美丽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充分挖掘利用乐山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山水与城市相融、人文与自然相亲的“三江生态屏障”。
“美丽城市”是美丽发展的形象展现。坚持把城市当艺术品来创作,用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生态的思想指导城市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现代、品味高雅的美丽城市;立足区县实际和功能分区,高标准规划设计,集中打造一批田园慢城、历史名城、时尚商城、生态绿城、沫水岛城、民族山城,避免城市建设“同质化”。
“美丽景区”是美丽发展的重要窗口。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休闲时代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标杆,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开发多种新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景区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不断提升景区的美誉度、向往度,实现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建设、一流业态。
“美丽园区”是美丽发展的产业载体。坚持产业发展、美好生活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园城共生、产村相融,新城区、新园区、新村落“三新”互动。农业坚持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科技园、都市农业示范区。工业坚持走集中集约、循环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一批花园式工厂、园林式园区。
“美丽乡村”是美丽发展的重要形态。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加强村庄规划,开展村落民居设计,对自然村、村庄区域、农民聚居点、彝家新寨、新农村综合体等乡村形态,充分保留乡村历史文化元素、民族风情和田园韵味,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新村落体系,呈现“布局美、设施美、环境美、生活美”的新面貌。
“美丽人文”是美丽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提炼乐山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风貌,提高人们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养,从而改造社会、净化心灵、美化生活,立足乐山人文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
三、乐山“美丽发展”的实现途径
推动美丽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通过抓好重要载体,制定“六个美丽”2020年目标体系,对美丽发展进行量化、细化、具体化,切实让美丽发展能够在乐山落地,真正把美丽发展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保护治理中建设“美丽生态”。以“天蓝”工程为载体,严控粉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大于90%。以“地绿”工程为载体,完善生态绿地、湿地公园和江河景观等生态布局,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以“水净”工程为载体,加强三江生态屏障保护,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90%以上,建成全国生态市。到2020年,完成绿色空间、环境保护、低碳节能3大类10项目标。
在改造提升中建设“美丽城市”。以“新城再造”工程为载体,重点加快岷江东岸、临港新城、青江新区和苏稽片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实现城市片区控制性详规、城市新区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100%覆盖,形成不同主题的特色城区。以“老城改造”工程为载体,稳妥推进城中村和老城改造,实现城市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2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服务设施面积大于15.9平方米,社区内文化、体育、卫生、家政服务设施或机构完备的社区比例达到80%,加快“嘉州长卷”、“嘉定院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乐山版“清明上河图”,旧城建筑体现乐山历史文化元素。以“城市通达”工程为载体,加快建设乐五大道、乐沙大道、嘉峨干道,构建城市交通主骨架,实现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不低于40KM/h,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辆以上,市民公交出行率大于25%。到2020年,完成城市规划、城市设施、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公众口碑5大类27项目标。
在休闲转型中建设“美丽景区”。以“山城一体”为载体,加快峨眉山景区建设,按照田园度假慢城的总体定位,加快度假风情小镇、主题文化酒店、主题博物馆、文化创意园、艺术家村落建设,争创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实现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不低于2.5天,年过夜游客的人天数指标与年游客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40%。以“景城一体”为载体,加快乐山大佛景区建设,加强南北两端的规划控制和项目生成,拓展延伸景区范围,合理配备各类住宿接待设施,达到 GB/T14308三星级(含)以上标准的住宿接待设施宜占50%以上。以“提质扩容”为载体,加快黑竹沟、金口大峡谷、桫椤湖湿地公园、沫若故居等4A、3A级景区提质扩容,实现以大带小、串珠发展,实现主要景区达到国家3A级以上标准,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完成景观质量、环境质量、景区设施、度假功能、服务质量5大类17项目标。
在集聚创新中建设“美丽园区”。以“产业聚集”为载体,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和关联性,工业集中度不低于85%,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00亿元以上。以“循环设施”为载体,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万元产值能耗年均下降5%,农业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以“服务平台”为载体,着力建设企业孵化、研发检测、融资承载、员工服务等平台,实现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以上,农业园区实现优新良种良法覆盖率100%,绿色或有机农产品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完成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集中程度、规模效益、环境质量4大类15项目标,农业园区布局设施、技术推广、环境质量3大类9项目标。
在城乡一体中建设“美丽乡村”。以“打造新居”为载体,在近郊建综合体、远郊建聚居点、彝区建新彝寨,建造特色鲜明的新民居,建成聚居规模在100户以上的新农村综合体50个以上,彝家新寨260个以上。以“完善设施”为载体,实现农村水泥路通村率达95%以上,集中居住区的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达100%,通村公路的客运(公交)通达率达到50%以上,有达标的幼儿园、卫生服务站(室)、生活服务网点、文体设施(场所)。以“集中养殖”为载体,做到人畜分离、环境净化、用地节约,创造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到2020年,完成规划布局、交通设施、配套设施、乡容村貌、生活改善、民主管理6大类18项目标。
在提升素养中建设“美丽人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打造知识乐山、文明乐山、人文乐山,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以“品牌塑造”为载体,形成佛禅文化、山川文化、茶文化、武术文化、沫若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壮大嘉州画派、川剧“嘉阳河”流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县域特色文化品牌。以“业态发展”为载体,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壮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到2020年,完成人文历史、文化强市、文化惠民、教育惠民、体育惠民5大类20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