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赵颖 李怀岩)张长荣每周都在大兴区贵园社区卫生服务站里做几次热气腾腾的中药腿浴治疗。从家步行五分钟就能来取药、做检查、接受保健服务,这对于59岁的她来说是“省时、省力、省心的事”。
“这里人少不用排队,医生也熟悉居民的健康状况,看病很舒心。”张长荣说。而城里的大医院挂号难,医生接诊量大,看一次病“太折腾”。
据站长杨莉介绍,这个服务站平均每天接诊100人次,能提供300多种基本药物。社区居民看病免收挂号费,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保报销比例也比大医院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钧表示,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顽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他介绍,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卫生资源的配置逐渐向大医院集中,大医院的接诊量和住院人数激增,而基层卫生机构却业务量不足。
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在2003年后加快推进。2009年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
近年来,各地加强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也逐渐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今年,卫生部共评选出164个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卫生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这个拥有1277万户籍人口的大城市配备各级卫生机构9699家。其中有17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上一年增加157家。
大兴区已建成由区域医疗中心牵头,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设的1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协同工作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前10月,服务机构门诊量突破244万,是2007年的3倍。
“近在咫尺”的医疗机构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还能化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亦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郑津京回忆说,一位怀有双胞胎的产妇被送到医院时第一个早产儿已分娩。医生立即在车内搭起临时产房,及时为婴儿断脐,并顺利接生了第二个早产儿。
“如果产妇被送到更远的医院去,情况就不容乐观了。”郑津京说。亦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贵园社区等五个卫生服务站,为本地区约12.8万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中心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中心联合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转诊合作,极大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
最新发布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1.8万个,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所、村卫生室66.3万个。
但某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仍面临就医困难。由于不通公路,云南乌蒙山深处的村民往往要步行几小时才能到达村卫生所。大量村医用双脚缩短了医疗服务与患者的距离。
村医陈金正12年来徒步出诊2万余里,穿烂了50多双鞋,出诊抢救病人近2100多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铁脚村医”。
“陈医生一打电话就来。要不是他,我也许早就不在了。”大垴包村的董金兰老人说。从卫生室到老人家,单程要走两个多小时。
他的医德医术吸引了附近村子的患者前来看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49年后,中国在农村建立了以赤脚医生为支柱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社体制的解体,赤脚医生失去了行医的经济动力。90年代以来,中国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吸引了95%以上的农民参合,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农村地区建立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据卫生部农卫司司长杨青介绍,目前农村地区80.8%的住户能在15分钟内到达医疗机构。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指出,中国建立了覆盖13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到2020年,应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