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宋柳平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实务论坛现场发言。 记者 梅垠 实习生 李姗 摄
记者 张亦筑
每年大约4000项专利申请量,对于华为来说,“创新”一词并不陌生。它是如何开展创新的?哪些创新价值观值得众多渝企借鉴?12月9日,来渝参加中国律师知识产权实务论坛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宋柳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过度创新会让“先驱”成为“先烈”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中,华为因提交了1737项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名列榜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有史以来头一次。
面对如此傲人的数字,华为并没有过多欣喜。宋柳平说,华为看中的,并不是这样单纯的专利量。
“知识产权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知识产权转化成现金流,它就有价值;没有转化成现金流,它就是一个成本,而且成本很高。”宋柳平说,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基于公司客户需求、围绕公司经营的战略目标来创新。否则,过度创新会让“先驱”成为“先烈”。
每年都支付两三亿元专利许可费,创新并非什么都自己做
宋柳平介绍,知识产权是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每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大约在3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不低于10%会作为次年的研发费用。在研发费用中,又有不低于10%用于知识产权的相关工作。
华为十分重视研发和知识产权投入,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然,宋柳平也表示,创新并非什么都自己做,这是狭隘、封闭的自主创新,只有开放的创新才能更有竞争力。
在他看来,企业应该在核心领域积累知识产权,通过合理付费进行交叉许可。“华为每年大约支付2亿-3亿美元专利许可费来使用其他公司的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企业发展更快。”
小企业创新可以“以小博大”
“中国的研发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很有竞争力!”对于国内外很多人认为中国有“制造”无“创造”,宋柳平并不赞同。
他表示,研发的核心在于人才投入,中国在人才成本上则有优势。“在欧洲和美国投入到一个工程师的成本,相当于在国内投入到四五个工程师的成本。四五个人一起干,为啥干不过一个人?”
不过有人认为,华为的家底雄厚,如此“砸钱”用于研发,只能是个案,很多渝企都难以复制。
对此,宋柳平解释道,“技术创新,并不能因为企业小就不做,华为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小企业可以聚焦某一技术领域开展研发,以小博大,比如用一项核心专利,换取大企业的多项专利许可,在创新过程中赢得主动权。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