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受访者认为公共服务和政府执法领域多发腐败
去政府部门办事要送红包、请吃饭吗?公职人员有没有利用职权索取钱财?昨日,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公布的“公职人员廉洁状况广东城镇居民评价”报告显示:全省2032名受访者中只有25%对本地公职人员的廉洁状况表示尚为满意;42%的受访者认可“政府人员办事,不给好处就办不成”的说法。在民调罗列的9种腐败现象中,以权谋利、道德腐化、公款消费是受访者认为当前公职人员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在民众看来,政情政务公开对于预防腐败十分重要,尤以司法领域公开和政府决策过程公开为重。
敛财、腐化、公款奢侈消费三种现象被指最普遍
总体来看,民众对公职人员的廉洁状况评价一般,受访者持“一般”态度的居多,为42%;而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合计只有25%,与持相反表态者比例相同。
调查显示,不少受访者认同“政府人员办事,不给好处就办不成”的说法,表示“赞成”者有42%;而有过办事经历的人更为认同,赞成者多达46%,其中24%的人还明确称有“请吃饭、娱乐”、“给礼品、消费卡”、“给红包”等经历。
在民调指出的9种腐败现象中,受访者认为公职人员“经常有”及“偶尔有”的比例均在50%以上,尤为集中在“敛财”、“腐化”和“奢侈”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认为公职人员经常有“公款奢侈消费”的人最多,达35%,即三人中就有一人;还有27%的人持“偶尔有”看法,两者合计达62%。对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亲友经商谋利”、“利用职权索取钱财”、“官员道德腐化”,持“经常有”及“偶尔有”看法的人分别达到68%、66%、64%。
超65%受访者认为四个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较多
本次民调从普通民众生活出发,围绕政府行政执法、公共服务、政务工作、社会基本底线维护四方面,设计了涵盖11个领域的指标,让受访者依据自身生活的观察,就腐败现象存在进行判断和评价。
公共服务方面的“读书入学”、“看病就医”成为民众认定的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地带,认为两者不同程度存在腐败现象的人多达67%、66%,其中明确表示“经常有”的人基本占1/3。
“治安执法”、“食品、药品监管”、“噪音、废气、废水等环保执法”和“城管执法”四个行政执法领域,受访者认为经常或偶尔有腐败现象的比例均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且明确表示“经常有”的人不少,均在25%以上。
此外,受访者认为“政府行政办事”、“政府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经常或偶尔存在腐败现象的比例分别为57%、57%、52%;认为“法院判案”、“干部选拔任用”两个领域存在腐败现象的人也不少,分别达到67%、60%。
超六成人认为腐败削弱政府公信力
对于“腐败造成的最大危害”这个问题,选择“加剧社会不公”是最大危害的人多达66%;“激发社会矛盾”居次,被选比例为62%;而51%的人则认为腐败问题“加剧仇官情绪”。
其次,腐败严重危害党和政府的执政。64%的人认为腐败会“削弱政府公信力”,认为“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比例也高达58%。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反腐倡廉的特效药。对于民调列出的7类应公开、公示的项目,民众认为“法院判案公开”最为重要,持肯定表态的受访者达91%。受访者称:“司法权作为一种直接关涉社会正义和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只有公开才能杜绝黑箱操作,才能确保社会底线得到守卫。”
其次是“政府决策过程公开”,认为重要者多达90%。在民众看来,决策公开是要从包括决策的产生、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等全过程的公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掘取公共利益为私人输送的嫌疑。
第三是“公款出国、公款接待、公务用车费用公开”,认为重要者为87%。
本次调查抽样范围覆盖全广东省各地市和县的城区,以及70%以上镇区。
南方日报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鸣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