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强是最好的送行
当歼-15在海天间完美地起落,当“航母Style”走红中国,罗阳却倒下了。
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哀悼、痛惜的泪水,早已在网上网下汇聚成河。我们为罗阳自豪,是他带领着团队让歼-15实现从陆到海的飞跃;我们向罗阳致敬,是他让我们对人民军队和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国有重器,以命铸之”。在国防科技战线乃至攸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各个领域,有着无数像罗阳这样埋头干事、不计名利的“国家脊梁”。正是他们的殚精竭虑,才有“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神舟飞天的梦想成真、“蛟龙”潜海的科技奇迹,也正是他们让国家挺直了腰杆,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国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民肯自强,国家才有力量。杨振宁在论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坦承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获诺贝尔奖,而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他自信地预言:未来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这种自信和自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当年陈赓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罗阳以“真抓实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奉行“重要工作不分身、关键时刻不分心、重大节点不分神”的原则,用透支生命的方式为航母事业抢时间、赶速度,最终累倒在岗位上。
罗阳的报国情怀,与郭永怀、蒋筑英等科学家是多么相似。在他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罗阳绝不是个例,而是无数优秀科技人员的代表;绝不是划过天际的流星,而是照耀苍穹的恒星。
今天,科技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但某些大国对核心技术的封锁管控却越来越严。在科技强国和科技强军的征程上,我们应培育自信的底气、自强的勇气和自力更生的豪气,罗阳和他的团队打造出具有中国气魄的歼-15,这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有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写道:“罗阳走了,把思考留下:多元时代,个人选择、个性表达无可指责,但总有些价值需要坚守,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潇洒的看客心态,精致的利益权衡,换不来美丽中国。”
人已走,情无尽。让我们像罗阳一样追求,像罗阳一样拼搏,像罗阳一样奉献,用自强的行动为他送行。
(《解放军报》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第03版: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