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栏目和大家见面了。一见,一种见解,很直白的缩写?内涵丰富当然不止这些!既有见证现场、见证历史的第一见证,又有细节见闻、场景对话的第一见闻;既有解读分析、看法思考的第一见解,又有视野格局、小切口大主题抚今追昔的第一见识。这个栏目聚焦时政要闻,跟着热新闻的足迹,听我们给你娓娓道来那些和“今天”有关的故事。
当地时间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仪式。欢迎仪式上,巴西艺术家用中文演唱《我的祖国》。 卢拉总统对习近平主席说,刚才欢迎仪式上,我特地安排巴西艺术家演唱著名中文歌曲《我的祖国》,以此感谢中方对我去年访华的盛情接待并表达巴西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去年4月,…[详细]
巴西,里约热内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透过这八项行动,世界感知中国的“全球发展观”。 追求公正的发展 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此次峰会便是以“构建公正的世界和…[详细]
秘鲁利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记者记录下这样一个场景——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下午,中国代表团驻地会见厅,智利总统博里奇在见到习近平主席时,特地带来了他在圣地亚哥国际书展上看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他还表示愿同中方深化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 在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详细]
“中国将担任亚太经合组织2026年东道主。”当地时间11月16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宣布从秘鲁利马传遍世界。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刻,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期待着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历史中蕴藏着走向未来的智慧…[详细]
外交,是国与国的交往,亦是不同文明的相遇与对话。 时隔8年再次踏上秘鲁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习近平主席感言,“古老文明的深厚积淀,赋予中秘两国智慧和胸怀”,让两国“成为不同体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 文明如水,滋养着中秘、中拉友谊长河奔腾向前。 由文明而观外交,从一域而观全局,更能…[详细]
“开港!” 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 “从钱凯到上海,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秘鲁的生根开花,也是一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的诞生。”习近平主席指出。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总统府前广场出…[详细]
前不久赴湖北考察,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 云梦县博物馆面积不大,内藏乾坤。这里珍藏着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这封距今时隔两千多年的家书,出自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之手,刻录在木牍之上,既是中华文…[详细]
11月5日,在湖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交流。 对科技创新的关切和重视,始终如一。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详细]
11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在咸宁市,总书记考察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 “乡村全面振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地方考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9月在甘肃天水,入果林、问果农,强调“乡村振兴…[详细]
2024年11月5日,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情况。秋意渐浓,蔬菜长廊一片郁郁葱葱,总书记微笑着同村民握手。又一张照片定格。 这些年,多少次到地头,多少次进村居,多少次紧握乡亲的手,又讲了多少贴心的话语。 2013年11月3日,湖南十八洞村。黑黢黢的…[详细]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百天之后,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论述发人深思: “有些人讲,都什么年月了,还搞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保守、胆小吗?” “熟门熟路的改革,就像在游泳池,标着线,哪儿是浅水区、哪儿是…[详细]
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喀山,多元文化交融交汇之地。“全球南方”国家从四大洲、南北半球纷至沓来。 “世界越是动荡,我们越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淬炼金砖成色,展现金砖力量。”2024年10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从更广阔时空去端详…[详细]
时代的风云变幻中,金砖扩员后的首次领导人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 是任由世界动荡不安,还是推动其重回和平发展正道?面临关键抉择,世界在看金砖国家怎么看、怎么办。 “我想到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怎么办?》,书中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奋斗激情,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详细]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如何起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作指引。 算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尚不足百日,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就已经走到祖国的东中西——9月,去西部,经陕西到甘肃;10月,先去…[详细]
我国海疆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夙愿。此次在福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要做好‘海’的文章”。 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2001年,习近平同志就曾到访过这里。23年过去,当地靠海吃海念海经,“向大海要食物”这条路子越走越宽广。上码头,看海货,问收成,步履之间,总书记记…[详细]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福建,多次提到“两岸融合发展”。谆谆嘱托,一以贯之。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听取当地扩大改革开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情况介绍。 …[详细]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 厦门,改革开放之初便被设立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40多年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这里已经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鹭岛蝶变,中国改革开放浩荡进程的一个缩影。 何以厦门?何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详细]
依山傍海,村美民富。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在村内码头察看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情况。 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详细]
一周内举行的两场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同一个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9月14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9月…[详细]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兰州市考察。在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总书记细致询问了落实为基层减负等情况。 无论是出席重要会议还是深入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视一以贯之。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一体推进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详细]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算起来,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九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9场座谈会,议题各不相同,但其中的那些“一以贯之”值得关注。 对区域发展的重视一以贯之—— 两条母亲河、三…[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开了一个座谈会——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座谈会前,总书记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站在中山桥上,驻足眺望。脚下,苍黄、雄浑的黄河水滚滚而下。 逝者如斯夫。5年前的2019年9月,中…[详细]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去社区看看。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了解当地优化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情况。“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实社区这个基础,社区建设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广大居民群众。”一席话,体现着总书记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关注与高度重视。 得其法、抓落实,从…[详细]
初秋的甘肃天水,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现代山地果业情况。 林茂果香,离不开清清洮河水的滋养。洮河,从甘、青两省交界处奔流而来,却因崇山阻隔,与“十年九旱”的陇中地区擦肩而过。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是几代甘肃人的夙愿。 201…[详细]
金秋时节,祖国西北,红彤彤的苹果又挂满枝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这里的花牛苹果驰名中外。一年多前,党的二十大后首次考察,总书记一下火车就前往陕西延安安塞区南沟村的一处苹果园,硕果累累正丰收。 两次重要会议后看苹果,总书记着眼的是乡村振…[详细]
2024年8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 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详细]
保护,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那里”;而让它们“到心里”,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需要高水平地“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详细]
仲夏时节,五天四夜,老友畅叙,新朋相识,习近平主席的中亚之行,处处体现高规格的礼遇。此行中,不少“首次”引人关注,比如—— 一个“首次”,和一个项目有关。 当地时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同托卡耶夫总统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 “启运!”随着两国元首共同下达作业指…[详细]
这次在长城花园社区,总书记对居民们说:“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青海、宁夏考察调研。 青海,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宁夏,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三天两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民族地区,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 在今年4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六个坚持”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详细]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宁夏考察调研,聚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基层社区是重要阵地。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调研,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了解社区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详细]
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调研,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了解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此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详细]
西宁城北,元朔山麓,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绿意葱茏。6月18日,正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并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对思政课历来很重视——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怎么讲才能讲得好?长期以来,总书记在思索中作指引:…[详细]
2024年6月18日下午,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情况。…[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在总书记看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详细]
改革只有进行时。就拿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说,总书记的两句话恰是其中逻辑的注解——一句是这次座谈会上提到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句是“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详细]
这次在山东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港。 从上海洋山港到浙江宁波舟山港,从武汉新港到重庆果园港……细数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沿海沿江省份的考察行程,港口发展始终是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中国和世界之间,依江傍海的港口无疑是重要支点。一次次港口之行,关注的正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 港兴通天下。以智能制…[详细]
海风轻拂,碧海蓝天间,一条绿道蜿蜒向前。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日照阳光海岸绿道,了解当地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情况。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绿道是城市肌理中不断生长的绿色空间,是繁忙生活中可望可及的田园诗意。放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绿道亦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详细]
4月22日下午,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深入了解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 民主村社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网旧、污水多、配套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 看到更新改造后的社区焕然一新、井然有序,总书记亲切地对在场…[详细]
一盘棋做谋划,一张图干到底,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详细]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围绕这一区域发展战略专门召开的座谈会,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第8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详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从乡村到社区,深入基层步履不停,视线始终关注“为基层减负”。 1个月前,湘北的港中坪村,总书记嘱托“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4月22日,山城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总书记再次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详细]
春天孕育生机,绿色蕴藏希望。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接连种下多棵树苗。这是他到中央工作后连续第十七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冒雨也会如约而至。这些年,植树植绿,总书记常抓不懈。通州、朝阳、大兴、海淀、丰台,在首都的东西南北,总书…[详细]
制造业是中部地区的产业名片,山西的化工冶金、安徽的汽车、江西的航空、河南的盾构、湖北的电子、湖南的重工……中部地区的传统优势,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聚变的广阔地域。…[详细]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一年之计在于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让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是此次总书记考察探落实的重点之一。…[详细]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第一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在同师生代表交流时,总书记感慨地说,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详细]
禾苗青青,碧水绕田。又是一年春耕时。 3月19日,春分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考察,走进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看秧苗培育、察土地翻耕、问春耕备耕,时时放心不下的是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耕,是中国传统农事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刻印在民族血脉里。下田看春耕,传…[详细]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有力指导。…[详细]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连续两年“下团组”,总书记同大国工匠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肯定,彰显了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支撑民族大厦的基石和栋梁的深切期望。…[详细]
去年夏天在江苏考察,总书记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这次到江苏代表团,总书记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做部署,重点谈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详细]
2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这是2日上午,习近平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考察。 2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他不时驻足端详,同大家交流,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详细]
当时间进入2024,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迎来关键一年。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也开启了今年国内考察的新篇章。两天时间,步履不停,其中蕴含着三个“关键词”。 …[详细]
一条老街,汇集了大批老字号店铺,还有大量人文景观、历史景观以及独特民俗风情,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流淌着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活跃印记。…[详细]
这些年,在山深路远的贫困地区,在天寒地冻的祖国边陲,在白雪皑皑的城镇乡村,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看望慰问各族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详细]
开年之初,党中央围绕重大命题、面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举办专题研讨班,意义重大。 这一次,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面对“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讲话聚焦于金融高质量发展。 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详细]
2024年1月8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了一个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战略性问题——“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详细]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的开创性、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正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个民族只有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邃思考和深刻实践中,探索破题之道。…[详细]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结束越南出访,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考察,“开放”是此行关键词之一。…[详细]
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察看万亩甘蔗林和机械化作业收割场景,走进甘蔗林,详细了解甘蔗良种繁育技术要领,同蔗农、农机手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详细]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中,他每到一地,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解决。其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他反复强调的一项工作。这究竟有何深意?…[详细]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会议作出的这一深刻论断,彰显了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蕴含着“稳”与“进”、“立”与“破”、“谋”与“干”的辩证关系,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详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一见”从三个维度,解读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主旋律背后的深意。…[详细]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次在上海考察,总书记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进社区、看住房、问需求,和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亲切交流,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详细]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11月30日,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详细]
初冬时节,黄浦江畔,一场凝结申城科技创新实践的“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线。11月29日,正在上海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思之谋之、知之行之。让我们由这场展览,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意。 上海定位:一以贯之的期望 上海,创新发展的先行…[详细]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洪涝灾害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和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灾区的那些人、那些事,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 人民…[详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详细]
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考察时,冒雨沿江堤步行察看沿岸风貌。 10日下午,江西九江。冒着绵绵细雨,总书记来到长江之畔,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建设等情况。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详细]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调研,多次走进农村,深入了解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足迹遍及广东、河北、黑龙江、浙江等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细致指导、具体部署。…[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前几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次来江西,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总结当下,启迪未来,引人深思。…[详细]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九江市先后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情况。…[详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 领航掌舵,新时代宣传思想文…[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看水”,是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时的一项重要安排。…[详细]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便把大量时间投入基层,“跑了所有的市、县(市、区),去了许多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也去了许多企业和学校”。此次浙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深入到一线。…[详细]
2023年9月7日,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行,一路看——田畴屋舍,路电网水,灾后恢复重建。…[详细]
金秋时节,首都北京迎来服贸盛会。2023年9月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向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2023年7月27日,在听取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详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23年7月28日晚,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开幕,寓有“融合”“包容”之意的火炬“蓉火”熊熊燃烧。“我们要深化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详细]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7月25日下午和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上个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详细]
7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这封回信意味深长,不…[详细]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时隔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详细]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 来到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企业研发人员都是年轻人,总书记十分欣慰。在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总书记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悉心关怀,谆谆嘱托。通过三组词,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殷切期…[详细]
今年春天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隔四个月,总书记又来到江苏省考察。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先后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情况。7…[详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调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详细]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调研,看湖泊、进林场、察农田……一路走来,聚焦的是“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这一主题。回顾4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铸就了…[详细]
继在广东考察为“以学铸魂”指明方向、在陕西考察深刻阐释“以学增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内蒙古考察,再次就主题教育发表重要讲话,对“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详细]
芒种时节,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 解剖麻雀为全局。这场座谈会开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着眼的是全国生态、强国建设、民族赓续的宏阔视角。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详细]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从系统观念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好“三北”工程攻…[详细]
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详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考察了两个文化地标——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考察途中、座谈会上,一言一行饱含着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深邃思考。 文…[详细]
2023年5月17日,陕西西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一场汇报会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抽出时间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汇报会上,总书记再提“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总书记对此有着深邃思考和战略部署。…[详细]
5月25日,2023中关村论坛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前追溯,总书记向2019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三次致贺,有判断、有倡议、有期许,科技创新是一以贯之的主题词。在这个国家级、前沿性、国际化论坛上,让我们通过三个关键词进一步领会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世界观”。 …[详细]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石家庄,走进生产车间察看芯片生产流程,步入展厅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聚焦一个主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一个关切: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上个月在广东考察,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详细]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到基层调研,田间地头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风吹麦浪,小满将至。这一次,总书记走进河北省沧州市的旱碱地麦田。 5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半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保障…[详细]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选择广东。这是新时代以来,总书记第四次考察广东,对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视不言而喻。 从粤西大地到珠江之滨,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中,饱含着对广东的殷殷期许,蕴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 …[详细]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4月12日下午,广汽研究院里,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望向科研人员、企业家、科技人员、外资企业代表等:“经济要持续发展,不要大起大落。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科技、教育、人才。” 把科技、教育、人才摆在什么位置,考验的是战略眼光、全局思维。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详细]
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离不开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用的决策部署。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开启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调研之行。海洋渔业、生态保护、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特色种植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调研思索。 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在全…[详细]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三组关系”,指出要“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三组关系,讲清了党内同志、上下级之间的交往原则,也讲清了政商相处之道。这是继去年底召开的…[详细]
2023年1月18日上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详细]
新年贺词,国之盘点,记录国家的步履、发展的影像,也牵挂着民生的温度、你我的憧憬。一些词语,尤觉熟悉而温暖。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信心”,便是其一。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详细]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机重要,意义重大。 时机 两个月前,丰收的季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详细]
“开始!”当地时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同印尼总统佐科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验运行。随着指令下达,崭新亮丽的综合检测车缓缓驶出德卡鲁尔车站并逐渐加速前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当地时间11月1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和佐科共同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详细]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向世界发出郑重承诺。 中国历来言必信、行必果。“现在,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11月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详细]
金秋时节,陕北的苹果红了。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红苹果压弯枝头,乡亲们喜在心头。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说,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详细]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1928年,中国考古人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铲起一抔黄土,揭开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的惊世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10月28日,习近平总…[详细]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这是最广泛的民主。 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汇聚各方意见建议102万条……民法典起草过程中,人民的…[详细]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四个“新”,让人们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火热实践中,有最生动的注脚。 标准续航里程605公里,百公里氢耗1.18公斤,折合每公里使用成本仅0.4元……今年8月,来自6家企业的100辆燃…[详细]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志气、骨气、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无数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共同心声。 创新增志气。 一桥,三地。“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就没有我们中国人不能造的…[详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引发广泛思考,给人深刻启迪。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回望世界历史,有些大党、老党衰落和垮台,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万花纷谢一时稀”。 世界把目光转向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立志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正…[详细]
破旧的三层小楼,陡峭的木质楼梯,7平方米的昏暗小屋……这里曾是宝志华一家三口的“蜗居”。 难以想象,这是在上海,不远处就是繁华热闹、网红打卡的“新天地”商圈。 2022年7月,宝志华和他在建国东路的街坊们,迎来新生活。上海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历经30年,终于在新时代彻底完成。 靠什么完成被称…[详细]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详细]
两张照片,见证一个村庄的蝶变,映照一个时代的前行—— 一张,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的藤梯摇摇欲坠;另一张,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2022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悬崖村的新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两张照片,话语谆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详细]
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到希瓦古…[详细]
秋日的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天高地阔,清风拂面。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也是在金秋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在那场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此后不到一个月,…[详细]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走进居民李水家中,察看厨房、卫生间、卧室等,之后在客厅落座并同一家人亲切交谈。 总书记来家里做客,在宽敞明亮的新居客厅,在洒满阳光的农家庭院,在欢声笑语的方桌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一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亲眼看一看乡亲们生活得…[详细]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入汛以来,辽宁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汛情洪灾,受灾人口达250多万。 8月16日,辽宁锦州,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辽宁省防汛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详细]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不强,工业是一个重要指标。 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考察调研期间,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察看公司创新成果,听取地方发展情况汇报。 十年来,每次去东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看一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东北振兴大业。 辽宁…[详细]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了解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等情况。总书记强调,“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对孩子们的养育和培养等工作要加强”。 就在上个月,在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那里开展便民服务、老年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等情况。 “一老一幼…[详细]
辽宁锦州,东北咽喉,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于此。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历经52天浴血奋战,东北全境解放,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辽沈战役期间,翠岩山脚下的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与太…[详细]
“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向前追溯,2019年9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总书记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提出,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详细]
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详细]
“这一个楼里头各民族的都有吧?” “都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都是熟人,一起唠唠嗑、走走路、唱唱歌,还跳广场舞,都好得很。” 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在维吾尔族居民阿布来提·吐尔逊家中,总书记仔细察看客厅、卧室、厨房等,同…[详细]
一声声汽笛嘹亮悠扬,一辆辆集装箱半挂车有序驶入,盛夏的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派繁忙景象。 7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听取整体情况介绍,通过实时画面察看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各功能区和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现场作业情况,并同工作人员及现场办事人员亲切交流。 …[详细]
诗以言志,词以咏怀,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嵌入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涵养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 2017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以“男子二十谓之弱冠”寄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并引用《诗经》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形容…[详细]
6月30日15时10分许,一辆列车徐徐驶入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习近平主席乘坐专列,来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 14年前,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首次访港,乘坐的是汽车。5年前,习近平主席则是乘坐专机抵港。这一次,习近平主席乘坐专列而来。…[详细]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家国板荡之际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发出的“爱国三问”,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现场,习近平主席郑重指出:“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详细]
香港,习近平主席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牵挂—— 2017年6月29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香港国际机场,习近平主席说:“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 2022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再次视察香港的习近平主席说:“这5年,我一直关注着香港,挂念着香港,我的心和…[详细]
光谷,也即武汉东湖高新区,不仅是武汉的一张名片,在全国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这块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这里,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出要求。 …[详细]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武汉市考察。 荆楚大地,“英雄的城市”,有着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2020年3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来到武汉,盛赞这座“英雄的城市”,传递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坚强决心。 2022年6月,总书记再次考察武汉,“我一直牵挂…[详细]
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四川考察。从眉山的永丰村、三苏祠,到宜宾的三江口、高校、科技企业……一路跋涉,蕴含着一条主线——“国之大者”。 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国之大者”寥寥四字,饱含了总书记的深邃思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扬一益二”,名不…[详细]
自然灾害,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如何应对灾害,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现出人民领袖的情怀担当。 此次四川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不久前发生的雅安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详细了解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叮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加强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做好遇难者善…[详细]
当凤凰花开满了路口,当青春纪念册写满了回忆,六月初的校园,夏至未至,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约而至。 8日,正在四川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在学校招聘大厅内向教师、学生、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招工的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总书记称它为“永恒的课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详细]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宜宾市考察极米光电有限公司。民营经济是此行的一个重要主题。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承受着不小压力。非常时期,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详细]
“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详细]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上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一份寄语、一份勉励,透露着总书记对青年…[详细]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镜头定格下这样的画面—— 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总书记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他们当中有我国人口学开拓者与奠基者、今年百岁高龄的邬沧萍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著名马克思主…[详细]
“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着许多古籍,总书记在这里强调,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详细]
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人们常说,青年什么样,未来就是什么样。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和青年工作。 25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 …[详细]
这个月,海南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上个月,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为闽东振兴指明方向。 一以贯之的理…[详细]
4月的海南,海阔天空,碧波荡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路上与科研工作者、作业人员、挂职干部代表等亲切交流。 30多年来,从建省办特区十万人才过海峡寻梦,到建自贸港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推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无数英才齐聚海南,成为海南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人…[详细]
4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展后,听取了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希望海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 无论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详细]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先后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等情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详细]
“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几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世界宣告。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圆满落幕,中国言必信、行必果,圆满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办赛同样精彩—— “要把细节处理好…[详细]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你这个群主是怎么当上的?”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向坐在他…[详细]
“该有的责任还必须扛起来。”“别光顾着挣钱,把菜篮子、米袋子的责任完全推到市场上。”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团组”时明确告诫。 “菜篮子、米袋子的责任”,怎么扛?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工作期间,曾经作出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我在福州当市领导的时…[详细]
眼下正值开学季,中青年干部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 3月1日,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堂课,饱含着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浓浓期许。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 3月1…[详细]
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向他和中国冰雪健儿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一封珍贵的回信,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与期待。总书记的目光,望向运动员、望向青少年、更望向所有追梦者。这份鼓励与嘱托,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期待运动员:奋勇拼搏、超越自我 …[详细]
1月2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听取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企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介绍。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总书记连续7年在地方考察调研中看煤炭,看与煤炭相关的重…[详细]
年馍、饺子、家乡味道,让年味长久萦绕舌尖;窗花、对联、大红灯笼,把喜庆融入万家灯火。2022年1月26日,正在山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走进村民家中看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常会进村入户访民情,在他心中:“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详细]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冒雪来到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去年10月,山西省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冯南垣村是霍州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庄,村里很多房屋损毁,农田被淹。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是要实地看一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新…[详细]
4日,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实地了解筹办备赛情况。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4日下午,习近平在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速滑馆,向参训运动员…[详细]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 冰雪之约,已进入冲刺倒计时。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再次彰显中国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的决心与信心。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详细]
任何关心中国发展的人,最近肯定都对“六中全会”“决议”等关键词不陌生。在建党百年之际,一次以“历史”为主线的全会,对很多人来说,多了份亲切感。放眼世界,中国人对历史的热爱是卓然的。我们不但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还有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的伟大传统,我们中国善于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在甚至未来。…[详细]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全国道德模范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 这些年,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个个感动中…[详细]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右)和王大…[详细]
“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2021年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在这里,总书记问得细、想得深、看得远,他强调:“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详细]
“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2021年10月22日,山东济南。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政绩观。政绩观反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格局境界。政绩观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发展的方向与成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阐述中,我们能够读懂干部应有的政…[详细]
盐碱地上都能种什么?大豆、藜麦、马铃薯、甜高粱、益母草……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原本荒芜瘠薄的盐碱地,因为耐盐碱植物的改造,变成“高产田”。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深刻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详细]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出发,流经中国9个省区,不舍昼夜奔流入海。 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在两年多前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详细]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在人才工作领域举行的最高规格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详细]
2021年9月1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在村互助幸福院、村卫生站,习近平同村里的老人、医护人员等亲切交流。…[详细]
又是一年开学季。今年秋季学期不同以往,这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2021年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绥德实验中学,观看同学们练习书法、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总书记表示,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办好教育,使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详细]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金秋九月,陕西榆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等地调研。 今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行程中,党史这条主线一脉相承。通过一次次亲身示范和现场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从党史这堂“必修课”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精神滋养。 …[详细]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了“石榴籽”。 今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他曾给大家讲述“石榴籽”这个比喻的出处:“维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河北承德市考察调研。在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书记强调:“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何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观看了承德博物馆的《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为何要看这个历史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个展览呈现的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民族团结状况。清代的康乾盛世,正是建立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之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共同创造了那段辉煌历史。…[详细]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塞罕坝的荒凉;“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是如今人们对塞罕坝的赞誉。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详细]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再谈党史学习教育,重点阐述了“学史力行”。…[详细]
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一座城市,依靠科学规划才能拥有健康安全宜居的未来。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城市规划馆,考察城市发展规划工作。…[详细]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了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的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就在这里。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考察乡村振兴等工作。…[详细]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6月9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史崇德”的三层重要涵义,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详细]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再度聚焦生态话题。…[详细]
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省刚察县县城西北角,是一个牧民集中安置新村,许多游牧民搬迁到这里集中定居。2021年6月8日下午,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藏族群众,走进藏族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详细]
“到地方考察,总要看看农村、城市社区”。2021年6月7日,正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考察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详细]
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起点,闸门开启、水花欢腾,“南水”自此浩荡北上。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详细]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中医基本理论,彰显着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一捧鲜花、一道小菜、一块火腿、一壶清茶……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大城市百姓的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是百姓的一花一草,一粥一饭,是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更是民生。…[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党史学习,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固原……“红色足迹”,也是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详细]
“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外,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振聋发聩。…[详细]
脚踩在大地上,置身于群众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户家中看望。有时,为实地了解村子,他下飞机、转火车、坐汽车。他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详细]
“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调研时,谈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多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方针,强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详细]
米粉软糯爽口,汤汁鲜酸火辣,笋丁、木耳、花生等辅料提色增味。一碗螺蛳粉氤氲着广西柳州街头的烟火气,更蕴含着百亿元的大产业。2021年4月26日下午,正在广西柳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详细]
青山巍巍、湘水潇潇,桂北大地传颂着慷慨激昂的长征壮歌。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建党百年之际,总书记广西考察第一站选在这里,用意深远、意味深长。…[详细]
2021年4月25日,正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详细]
“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37岁到这里,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有很多体会。”2021年3月24日,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同福州市民亲切交流时深情地说。…[详细]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详细]
仲春时节,八闽大地一派勃勃生机。2021年全国两会后的第一次外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福建省。…[详细]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首先来到郊野福道了解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总书记多次就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人民城市为人民”到“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二字贯…[详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走出了灿若繁星的仁人志士,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详细]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在“奇秀甲东南”的福建武夷山,重峦叠嶂、山清水秀,洇染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共赴一场“绿色之约”。…[详细]
又是一年春光好。福建三明,翠峰层叠,岚雾萦绕。2021年3月23日,正在福建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夏茂镇俞邦村、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了解当地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等情况。…[详细]
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在考察期间去看看当地的乡亲们,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截至2020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长远,深知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详细]
2021年2月4日,在贵州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阳观山湖区的金元社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详细]
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下一步,扶贫驻村干部工作如何开展?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这件事。…[详细]
2021年2月5日,在贵州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相关情况介绍。总书记还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向他们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拜年。…[详细]
当新一年的日历翻开,冬奥的脚步又离中国近了一些。“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在两三亿人中带动更多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过程中,习近平这番话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动容。…[详细]
“我对办好这一届盛会充满信心。”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这样说。总书记的底气蕴含在哪里?一天之后,在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出了答案。…[详细]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大河奔流,浩浩荡荡。 11月12日,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南通、…[详细]
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调研。 长江岸边谈生态,运河枢纽话水利,博物苑里论实业,此次考察内容丰富,“一见”梳理几个关键词,带您了解背后深意。 关键词一:生态优先 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时隔多年再访“…[详细]
黄浦江畔,东海在望;上海浦东,三十而立。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浦东。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翟…[详细]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了一场汇报,全称: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际召开的这场会议,传递了多重讯息。听“一见”试着为您解读一二。 时机:交汇点上 印象中此类会议并不多见。 召开会议的时机,放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而相承接的…[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先后调研了两个古街区。10月12日,在潮州,他走进紧邻广济楼的牌坊街。13日,在汕头,他来到小公园开埠区街区。 10月12日下午,习近平在潮州古城牌坊街考察时,向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接连考察两个古街区,传递出多重深意。 “呵护好她” …[详细]
这个金秋,习近平总书记的广东之行备受瞩目。他出席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寄语经济特区“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通过三个观察点,纵横时空坐标,“一见”带您一同走进春天的故事。 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在莲花山公园远眺特区新貌。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上世纪…[详细]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循着总书记的脚步,梳理深圳地标,它们记录着改革开放的坚实足迹,折射出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详细]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 对于红色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9月16日下午,他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这个因为“半条被子”的故事而家喻户晓的村子,已经深深烙上红色基因的印记。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详细]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思政课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16日下午,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一个四年级教室正在上思政课。课堂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17日,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详细]
19日上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冒着高温察看生产运行情况。 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过去叫马钢集团公司,2019年9月,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后,改名为中国宝武马钢集团。 马钢改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关心的一件事。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详细]
雨滂沱,倾如注。七八月份的防洪关键期,我国多地江河洪水呈频发趋势。防汛救灾,成为社会焦点。 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水退…[详细]
雨,一直下!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多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危难见真情。每一次自然灾…[详细]
巢湖北岸,安徽创新馆。 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已成为集成果展示、要素聚集、研发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创新是这里的鲜明标签,也是此行的关键词之一。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详细]
东北振兴,关系东北人民幸福,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优化营商环境,是助力东北振兴的重要一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详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吉林长春考察时,走进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基层社会治理情况。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在长春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长山花园社区前身是吉林省胜利零件厂…[详细]
情牵百姓,心系民生。 7月23日下午,正在长春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实验室。听说现场有几位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他们是哪所学校毕业的,收入怎么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今年以来多次研究…[详细]
玉米秸秆,在这里成了黑土地上的“宝”。 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他走进玉米地中,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详细]
常住居民一万多人的宁夏吴忠金花园社区,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近半。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56个民族,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封封回信、一次次考察、一句句嘱托,饱含总书记对少数民族脱贫事业的深切牵挂。 …[详细]
2020年6月9日下午,习近平在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关心。6月9日下午,他来到贺兰山脚下银川市镇北堡镇,远眺巍巍群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15年前,这里还密布着…[详细]
脚步坚实,泥土芬芳。 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张照片看了让人动容。那是在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照片中,他沿田埂走进稻田深处,面带微笑、脚步从容坚定。 图说:2020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银川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详细]
志愿者,用平凡书写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8日下午来到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70岁的回族老党员王兰花退休后,在这里组织成立了“兰花志愿者之家”,她向总书记讲述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2020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调研。这是…[详细]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看望了村民刘克瑞一家。 47岁的刘克瑞5年前因车祸致右腿损伤,尚未完全康复。全家收入以养殖和务工为主,2017年脱了贫。老刘在村里做看护蓄水池的工作,老伴就近做采摘枸杞、料理葡萄等零工,儿子儿媳在附近的纺织厂工作……总书记和他们…[详细]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第一站是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在村里,他走进了闽宁协作“订单化”援建的一座扶贫车间。 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是脱贫的薄弱环节。闽宁协作机制下的扶贫车间,为他们在家门口“量身定做”了操作简易的就业岗位。 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详细]
一杯茶,氤氲出甘醇的气息。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茶叶虽小,却意蕴深远。 “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2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 信中藏深…[详细]
提问! “致富花”“摇钱草”“金凤凰”“牛马羊爱吃的香饽饽”……这些有趣的名字到底指的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步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指出“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不仅善引诗文典故,也常妙用比喻给产品起名。这些年,总书记…[详细]
《一见》栏目今天和大家见面了。一见,一种见解,很直白的缩写? 内涵丰富当然不止这些! 第一见证:见证现场,也见证历史。 第一见闻:细节见闻,场景对话,是新闻更是要闻。 第一见解:解读分析,看法思考,读时事的诸多思路中的一种。 第一见识:视野格局,小切口大主题抚今追昔。 这个栏…[详细]
有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土特产,却是帮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11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大同市云州区,看了当地的“忘忧草”“脱贫宝”——黄花,这距离他在陕西点赞柞水木耳、被网友称为“最强带货员”只有二十多天。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贫困地区乡亲们过得怎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