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4月,国家计委、外贸部派遣经济贸易考察组赴香港、澳门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回到广州后,向习仲勋等广东省领导介绍了考察情况,并建议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等产业。广东省领导大胆解放思想,向考察组提出了一些建议。
考察组回京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用三五年的努力,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览区。
这个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肯定和赞同,习仲勋和广东省委迅速行动,落实中央指示。由此,创办经济特区的历程开始了。 -
在新中国体育史上,中国女排数十年团结拼搏的身影成为几代国人共同的成长记忆。她们所缔造的“女排精神”早已超出体育范畴,成为激励国家前行、民族奋进的重要力量源泉。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女排姑娘们不负众望,在前6轮的比赛中,高歌猛进,一路告捷,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11月16日,最后一场比赛,中国队对阵日本队。第五局,在0:4不利形势下,女排姑娘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很快将比分追平。最后一刻,有“铁榔头”之称的郎平腾空跃起,一记重扣,中国队以17:15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荣膺世界冠军,也是中国在三大球运动中首个世界冠军。全国人民激动万分,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第二天,《人民日报》用整个头版庆祝中国女排的胜利,并发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号召。中国女排由此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
乘着胜利的东风,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女排姑娘再接再厉,铸造了五连冠的辉煌。有人曾写道:“在那个年代,再没有比女排酣畅淋漓的扣球更能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事了。” -
1962年,兰考县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平均亩产只有43斤,全县36万人,灾民近20万。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接受党的委派带病来到条件“最苦、最累、最难”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面对重灾,焦裕禄向党组织表达了决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
为了改变兰考县的面貌,他带领全县干部和人民向严重的自然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到兰考县的第二天他就下乡了解灾情,从一个大队到另一个大队,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回到县委后,他对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我就不信我们征服不了这个困难。”
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大家坚定地树立起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雄心。不久,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定出来了,目标是在三五年内,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
焦裕禄时刻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下决心首先把兰考县的情况摸透。于是,他组治了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
-
朝鲜停战以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逐步上升。从1953年起,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在这种新形势下,党中央要求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地活动和斗争,为国内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和睦邻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1953年12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4年4月,这五项原则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由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共同接受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1959年9月,钻探人员在东北松辽盆地找到工业性油流,这标志着一个伟大油田的诞生。时值国庆10周年前夕,这个新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0月,玉门油田的劳动模范王进喜作为观礼团代表来到北京。他看到,由于缺油,首都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笨重的煤气包。作为一名石油工人,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听说松辽发现了特大油田,他立即请缨去大庆。
1960年2月,经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从全国抽调几十个优秀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工人和7万余吨器材、设备,加上当年退伍的3万名军人,组成一支4万人的石油勘探大军,进驻大庆油田核心地带——萨尔图。
在艰苦的条件下,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知道,大庆油田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4月11日,一场石油大会战拉开序幕。
-
1949年12月,毛主席启程前往莫斯科,既是为了中苏结盟,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外援。毛泽东在访苏期间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当即决定新中国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工厂。
当时,苏联专家曾表示,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应像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一样,放在首都或首都附近,国内许多人也有相同的想法。但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认为,北京附近无法在近期解决生产汽车所必需的钢铁、木材以及电力等原材料,运输也成问题。经过反复讨论,陈云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位于吉林腹地的中心城市长春。1951年1月3日,在长春建厂的建议获得中央批准。
到了1956年初,汽车已经进入最后试制阶段,如何命名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政治局会议上,朱老总说:“既然我们的部队叫解放军,那么我们生产的汽车也就叫‘解放’吧。”就这样,在毛泽东的赞同和支持下, 中国人自己生产的首型汽车有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解放”。
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
-
雷锋,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童时代他饱尝旧社会苦难,解放后,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勤奋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毕业后,雷锋响应党的号召,毅然选择留在农村。在乡政府,雷锋当过通信员;在县委,他干过公务员;在农场,他做过拖拉机手;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957年2月,雷锋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报名到鞍钢作了一名推土机手。他不顾自己个头矮小,要求驾驶能多干活的重型推土机;利用休班时间义务参加炼钢;冒着严寒率先跳入水泥浆里进行搅拌;在苫布不够用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棉被拿出来遮挡,以免工厂的水泥淋雨……
在短短1年多的工作中,他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还获得了“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
面对荣誉,雷锋没有骄傲,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毛泽东的这些话不幸而言中。新中国诞生后不久,一些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党员干部,以为革命胜利,大功告成,开始贪图享受起来。1951年秋,在为支援抗美援朝而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各地都发现了大量惊人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样的典型。
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利用职权,盗用机场建筑款、救济水灾的造船贷款、治河款、以及克扣地方粮、干部家属救济粮、民工供应粮等总计达旧币171亿元。
二人的的犯罪事实触目惊心,不久,华北局向中央报告了刘青山、张子善二人的严重犯罪情况,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
新中国成立后,正当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而奋斗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美国随即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美国的反应不仅针对朝鲜,也针对中国。趁朝鲜战争之机,美国直接插手台湾问题,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美国的行径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阻挠了中国统一的进程。6月28日,毛泽东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面对“联合国军”的入侵,10月1日当天的深夜,金日成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形势万分火急,中共中央的领导人紧急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和中国出兵朝鲜的问题。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政治局经过数天讨论,毅然决定出兵朝鲜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最终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谈判。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大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因此继续推进土地改革,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要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继续完成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这一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就土改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作了全面的阐述。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该法律。由此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从这一年冬天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新解放区开展起来。
农民的热情使得土改进展十分顺利,到1952年秋,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
国民党政府溃逃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当时的上海,经济已成崩溃之势,一大批不法投机商趁机兴风作浪,市场连续出现多次大的物价波动,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不安。
有些人对共产党管理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得了满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经济上恐怕要得零分”。面对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陈云。1949年7月,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一成立,便立即投入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的战斗。
上海刚解放不久,人民币就遭到投机商顽强阻击。陈云代中央起草了致华东财委的电报,决定首先以强硬的手段,在上海给投机势力以迎头痛击。
新中国一成立,陈云就嗅到了暴风雨来临的气息。他致电毛泽东,预计近期内物价将“有剧烈跳跃之可能”。果然,几天后,投机资本全面出动,抢购棉纱、大米、煤炭等紧缺物资,“两白一黑”市价暴涨。
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由此打响。 -
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3日,中苏两国宣布正式建交并互派大使。在苏联带动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的图谋,帮助新中国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苏联。12月16日,专列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6点,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毛泽东。斯大林和毛泽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又各自领导着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的首次会面,为世界所瞩目。
在订立新约的问题上,双方相持了近半个月。正在这时,英国通讯社放风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了。为回击西方谣言,毛泽东在1950年1月2日发表了一个答塔斯社记者问,明确指出他访苏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中苏条约问题。西方国家制造的意在挑拨中苏关系的谣言,促使斯大林改变了观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斯大林终于同意签订中苏新条约。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随后双方就签订新约和协定问题举行正式谈判。根据斯大林和毛泽东商定的基本精神,双方很快就内容达成一致。
-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会议决议一致通过,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当天下午2时55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拾级而上,登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艘巨轮将满载着民族的希望起航!
在本期《开国大典》漫画中,有三处毛主席的历史原声,带您跨越70年回首新中国成立那一刻的自豪!
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发生了什么?敬请期待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