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通訊:夢開始的地方——學訪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浙江實踐【2】

何蘭生 徐恆杰 江娜 蔣文龍 孟德才 朱海洋

2018年07月04日08:13  來源:農民日報
 

三:融農

“嗚—嗚—嗚—”在安吉縣魯家村,每天早上9點,村裡的觀光小火車都會迎著清晨的陽光准時出發。村民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聽到小火車汽笛聲響起。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游客來了,收入就來了。

魯家村曾經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一沒產業,二沒名勝古跡,三也談不上區位優勢,2011年還是泥巴路、土坯房,村民收入靠養豬、養雞,污染不小,利潤卻不高。

2011年,被稱為“PPT書記”的朱仁斌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就請專業機構為村庄做規劃,然后拿著規劃的“PPT”招商引資。在經過反復論証后,他帶領魯家村走上了“家庭農場+鄉村旅游”的發展道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5600元。

在諸暨市的山下湖鎮,從一產的特色蔬果種植,到二產的火龍果精深加工,再到三產的休閑旅游、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一家名為“米果果小鎮”的農場,有著農業版“迪士尼樂園”之稱,每到節假日,人頭攢動,車水馬龍。

農場所在的解放村,過去一直以水稻種植和魚塘養殖為主。而現在,工商資本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氣,關鍵帶來了先進的經營模式。“簡單種種養養,已很難吊住消費者胃口,需要通過拉長產業鏈,來獲得更高效益、更快發展。”“本土老板”陳照米說。

現在,傳統農業得到改造,村黨支部書記虞國新說,老百姓不僅有租金、有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

在浙江,像魯家村、“米果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浙江省農業廳廳長林健東認為,當傳統農業與加工、採摘、養生、旅游、文創等結合后,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新業態,讓農業身價倍增、脫胎換骨,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

記者發現,浙江三產融合風生水起,消費市場和前景固然是前提,但政府的支持與保護,同樣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正是政府持之以恆抓基礎設施,堅持不懈出扶持政策,才為三產融合鋪平了道路。

這一點,浙江省裡的態度很明確:農業是安天下、穩人心的產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同時,農業畢竟屬於市場經濟,首先得有錢賺。浙江本身人多地少,農業產業又普遍多小散,靠規模、靠產量顯然難以取勝,必須另辟蹊徑,創立獨特的競爭優勢,方可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嚴峻挑戰,2003年,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並且明確將休閑農業、觀賞漁業、森林旅游等業態,列為新興產業予以扶持,並指出“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發展農業能夠使農民致富的要求﹔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內涵上,高效體現的是產業致富,生態則體現的是,既要提供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又要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提出,符合浙江資源稟賦的實際,也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唐冬壽談起學習總書記指示精神時,深感受益匪淺。

三產融合,農業是基礎,浙江將目光聚焦基礎配套設施。

過去,浙江也有一些農業園區,但都是示范性質,數量和輻射面十分有限。2010年開始,浙江在習近平同志繪就的藍圖上,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的主戰場、主平台和主抓手,既扎緊糧食生產的籬笆,同時借此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事實証明,浙江持之以恆抓‘兩區’建設,這條路子走對了!一下解決了以往經營主體、產業布局、工作力量、資金使用散亂的弊病,實現‘一個池子蓄水’,為政府統抓農業,主體發展產業,搭建了絕佳平台。”林健東告訴記者。

余杭地處杭州近郊,區位優勢顯著,很早就打出了培育農業園區的口號。農業局局長丁少華深有感觸地說,目前余杭建成了133個500畝以上的現代農業園區,如今它們大多成了三產融合的最佳平台。

2015年,浙江又在“兩區”基礎上,推出“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現代特色農業強鎮”,直接聚焦三產融合。現在,全產業鏈幾乎成為浙江農業的骨骼,也成為眾多經營主體的“不二法則”。

靠花卉苗木、種子種苗起家的浙江“森禾”,早已將觸角伸至生態修復、城市綠化、園林設計等服務業,就連往常地方性的一些生產研發基地也變身花海。

義烏的“資深豬農”朱儉軍,一改傳統方式,讓豬圈立體化,建起了六層高的現代化豬舍,自動喂料、自動清糞,還可進行無臭化處理。以養殖為基礎,一條集加工、包裝、儲運等的“中央廚房”鏈條雛形出現。

被譽為“中國淘寶第一村”的臨安市白牛村,村民們靠著一台電腦、一本《新華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出電子商務創業之路。2017年通過電商銷售山核桃400多萬斤,銷售額3億多元。

這幾年,浙江的農家樂、民宿早已邁過“小打小鬧”的階段,進入到全面發展的鄉村旅游時代。目前,從省裡到市、縣都在規劃和推介“鄉村旅游線路”,串點成線,為游客提供便利,還將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列入政府採購目錄和工會療養休養等,鼓勵其發展。像杭州、長興,幾乎月月都有農事節慶活動,幫助聚人氣、打品牌。在湖州,鄉村酒店、高端民宿、農家樂、農庄,對應各類消費,提供了多元選擇。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成4598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接待游客2億多人次,實現總產值352億元。

在唐冬壽看來,通過融合發展,浙江農業的地位得以夯實,影響力得以擴大,同時也走出了浙江獨特的發展道路。

浙江統計部門的一項研究顯示,盡管農業一產在浙江僅佔GDP不足4%,農產品加工業也不佔優勢,但按照三產融合發展的口徑計算,涉農產業所佔全省GDP的比重已超過了10%。

15年來,浙江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更注重品質品牌,更注重產業鏈的融合,一以貫之,接力奮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毫不動搖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之路。成績可圈可點,經驗彌足珍貴。2011年,習近平同志曾對《農民日報》總結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經驗的報道予以批示:浙江在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要素重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創新,符合浙江農業資源實際,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對推動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產生明顯效果,對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的好做法,可認真總結,積極推廣。

肆:和美

5月江南,天青欲雨。

今年2月剛履新金華市委書記的陳龍,一直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金華市的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特色,在激烈的“美麗鄉村”競爭格局中,彰顯自己的個性,突出差異化優勢。

陳龍此前長期從事“三農”工作,在與省內麗水、湖州、杭州、寧波等地進行了全面對比和分析后,他提出了“和美鄉村”的定位。

“和美鄉村與美麗鄉村,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內涵不一,要求更高,注重內在美、全域美、全面美,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將作為金華實施鄉村振興的總載體。”讓陳龍感到有基礎的是,十多年來,通過狠抓配套設施和綜合發展,金華鄉村的“顏值”和產值都在不斷提升。

在金華市金東區曹宅鎮金溪村,記者看見一座粉牆畫壁、修竹芊芊的院落,遠遠望去還以為是私人別墅。走近才發現,居然是一座豬場。豬場老板倪洪根告訴記者,豬場存欄500頭生豬,配套建設沼氣池、干濕分離機、污水處理設施等,真正做到了零排放。

和美鄉村也好,美麗鄉村也罷,說的都是如何美上更美,美上加和,但如果沒有15年前的“千萬工程”,哪裡有今天和美鄉村與美麗鄉村的競爭或升級?

時光回轉到本世紀初。彼時的浙江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群眾揶揄,走在浙江農村,要走過許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個干淨的村。

城與鄉,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載體。城鄉關系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對關系。2004年1月召開的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就提出,“力爭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如何引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是一個重要課題。發軔於2003年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此提供了一個有效示范。

時任浙江省農辦副主任、被習近平同志稱為“省級農民”的顧益康回憶說,有一次陪同習近平同志下村調研,看到一個村環境很好。習近平同志問,這樣的村在浙江多不多?

顧益康如實告知:不多。據省農辦摸排,當時浙江僅有4000個村庄環境較好,剩余的3萬多個村庄環境普遍較差。

差到啥程度?像經濟最發達的杭州、紹興等地,農民有了錢,紛紛蓋起小別墅,可家裡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河裡滿是垃圾和黑水,農民連洗拖把都嫌臟。

習近平同志一路聽,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項名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開帷幕。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全面整治1萬個行政村,並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想致富,先修路。2003年,浙江啟動實施鄉村康庄工程,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通鄉通村及農村聯網公路,公裡數平均年增長30%。

那5年裡,從通村公路,到村內的道路硬化,從垃圾收集,到衛生改廁,從河溝清淤,再到村庄綠化,“千萬工程”就像大合唱,全面徹底解決村庄環境衛生。習近平同志親自抓,親自部署,每年召開現場會,為了鼓勵各地創新爭優,會議地點下放到縣,哪裡做得好,就往哪裡開。《農民日報》2005年11月21日曾在頭版頭條位置,以《習近平書記和他的三次現場會》為題進行了報道。

“從省裡到地市,再到縣裡,都是‘一把手’抓‘千萬工程’,這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慣例。盡管每年布置的工作有所側重,但一直以來,決心不變、主題不變,5年便完成了初步目標。”顧益康回憶說,起初,對“一把手”親自抓,許多人也不解,可正是由於這股恆心和魄力,讓浙江農村環境整治形成破竹之勢。

5年結束,“千萬工程”並未就此止步,而是進入到整體推進的新階段,將整治內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糞便、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整治,以及農房改造建設,之后浙江又啟動農村垃圾分類、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一系列后續工程。

如今,“千萬工程”在浙江大地結出累累碩果,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計約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設,佔浙江省建制村總數的97%﹔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建制村全覆蓋,11475個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佔比41%﹔90%的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對應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前不久,浙江出台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將實施“萬家新型農業主體提升、萬個景區村庄創建、萬家文化禮堂引領、萬村善治示范、萬元農民收入新增”的“五萬工程”。“千萬工程”在其發源地有了升級版。

曾經境內皆是“黑水河”“牛奶河”的浦江縣,如今河水清澈,野生魚兒又多了起來。縣委書記施振強感慨良多:“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深入人心,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人居環境改善的好處,再也不會回到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的老路上了。”

嘉興市早在2003年,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概念,並在全省率先制訂規劃綱要,聯動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六方面的一體化。這些年來,嘉興市的城鄉居民收入比一直保持全省最低。嘉興的城鄉統籌除了注重環境打造外,還格外注重以人為本。在嘉興市副市長洪鵬鵬看來,城鄉一體化就要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老百姓享受優質的教育、衛生、文化服務。

作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的杭州,一直不缺游客,但是杭州市副市長王宏告訴記者:“如今的杭州,每年1.6億游客中,有1/3到過杭州的鄉村,這股潮流已勢不可擋。”他表示,杭州要順應鄉村生活成為一種向往和時尚的潮流,“把鄉村打造成城市的大花園、大景區。”

“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浙江的新農村建設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也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一大新亮點。”彭佳學說,數據顯示,去年浙江僅農家樂接待游客就達到3.4億人次,總收入超過353億元,“未來三年內,浙江將打造1萬個A級鄉村景區,其中,1000個還將達到3A級標准。”

最近,浙江更是啟動了投資1.25萬億元的全省大花園建設,目標是要形成“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城一風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建設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這是浙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手筆,也必將為浙江的“三農”和鄉村振興帶來巨大機遇。

如今,行走在浙江大地上,記者愈發強烈地感受到,城與鄉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公路、郵站、寬帶、客運班車“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響”,農村用電“戶戶通、城鄉同價”……總之,村庄整治建設的點定在哪裡,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金配套就跟到哪裡。

與金華市委書記陳龍思考相契合的是,浙江美麗鄉村建設如今已經超越了環境整治階段。鄉村的“美麗”,內涵更深,層次更高,范圍更廣﹔不僅有物質,也有精神﹔不僅有“顏值”,更有品味﹔不僅有富裕,還有祥和。

鄉村文化繁榮起來,讓老百姓“心有所棲”。

“一個村庄得有一個文化中心,不然精氣神就散了。”淳安縣委副書記董文吉說。2013年,浙江在全省啟動建設以“農村文化禮堂”命名的鄉村文化服務綜合體,喚醒了沉潛於鄉野民間的文化自覺意識,接續起綿延於歷史時空的江南文脈。如今在浙江,農村文化禮堂是村民最願意去的地方,也是村民笑聲最多的地方。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7916個農村文化禮堂在之江大地上拔地而起,成為永不謝幕的村庄客廳。

基層黨建強起來,引領著鄉村同心同向,雁行有序。5月11日,在浦江縣浦陽街道同樂村,青磚小瓦馬頭牆,紅花綠樹芳草茵。走過每一戶村民門前,都能看到標有編號的分類垃圾桶,村裡看不到一處亂堆的垃圾。

“起初,我們干部入戶宣傳監督垃圾分類時,村民們不理解,效果並不好。”浦江縣浦陽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煒說,2013年開始,浦陽街道根據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每名黨員干部包干聯系10戶以上農戶,每隻垃圾桶對應有編號,將聯系戶垃圾分類情況納入干部的日常量化考核,並以“紅黑榜”形式進行公布。“黨風正,民風淳。黨員的面貌改善了,村庄的精神面貌才能煥然一新。”陳煒說。

鄉村治理模式完善起來,構建起鄉村格局的龍骨。而作為“三治合一”的探索地,嘉興市桐鄉市高橋鎮岳風村早在2013年,就開始探索構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起初我們想單獨搞法治、德治、自治的試點,但運行了一段時間發現,‘三治’分開根本搞不了。”高橋街道黨委副書記徐曉葉告訴記者,近年來,桐鄉逐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開幕當天,村民早早聚集到村委大院電視機旁,當習近平同志擲地有聲說出“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村民們頓時激動起來:“總書記說‘三治合一’了!”

我們當然不好說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治合一”一定起源於岳風村,但岳風村的實踐是習近平“三農”思想在浙江根植人心結出的碩果,則是毫無疑義的。

(責編:馮人綦、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