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打造優美自然生態環境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澱系統治理,做好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華北之腎”功能﹔大規模植樹造林,開展國土綠化,構建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推動區域流域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第一節 實施白洋澱生態修復
恢復澱泊水面。實施退耕還澱,澱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裡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澱、上游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澱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設水系連通工程,聯合調度安格庄、西大洋、王快、龍門等上游水庫水量,恢復澱泊水動力過程。
實現水質達標。優化流域產業結構,加強水環境治理,堅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實施入澱河流水質目標管理,全面治理工業污染源,強化城鎮、鄉村污水收集處理,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河流生態環境,確保入澱河流水質達標。合理劃定清淤范圍,科學有序實施澱內生態清淤,消除內源污染,修復水體底部水生動物棲息生態環境,提升澱泊水環境質量,將白洋澱水質逐步恢復到Ⅲ-Ⅳ類。
開展生態修復。利用自然本底優勢,結合生態清淤,優化澱區生態格局,對現有葦田荷塘進行微地貌改造和調控,修復多元生境,展現白洋澱荷塘葦海自然景觀。實施生態過程調控,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進水生動物土著種增殖和種類增加,恢復和保護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遠景規劃建設白洋澱國家公園。完善生物資源保護策略,保護澱區獨特的自然生境和景觀,保持澱區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試驗區和科普教育基地。
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優化完善白洋澱及上游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加強生態空間管控體系建設,實施智能生態管控,全面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構建新區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建設“一澱、三帶、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態城市。“一澱”即開展白洋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恢復“華北之腎”功能﹔“三帶”即建設環澱綠化帶、環起步區綠化帶、環新區綠化帶,優化城澱之間、組團之間和新區與周邊區域之間的生態空間結構﹔“九片”即在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生態涵養區建設九片大型森林斑塊,增強碳匯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多廊”即沿新區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線兩側建設多條綠色生態廊道,發揮護藍、增綠、通風、降塵等作用。
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採用近自然綠化及多種混交方式,突出鄉土樹種和地方特色,在新區綠化帶及生態廊道建設生態防護林和景觀生態林,形成平原林網體系,實現生態空間的互聯互通。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將新區森林覆蓋率由現狀的11%提高到40%。
塑造高品質城區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構造城澱局地氣流微循環系統,將白洋澱涼爽空氣輸送到城市中心。構建由大型郊野生態公園、大型綜合公園及社區公園組成的宜人便民公園體系,實現森林環城、濕地入城,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綠化覆蓋率達到50%。
提升區域生態安全保障。構建銜接“太行山脈-渤海灣”和“京南生態綠楔-拒馬河-白洋澱”生態廊道,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
第三節 開展環境綜合治理
推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新區及周邊和上游地區協同制定產業政策,實行負面清單制度,依法關停、嚴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和項目。提升傳統產業的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強化綜合監管。集中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農村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開展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全面開展滲坑、排污溝渠綜合整治。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終端能源消費全部為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移動源污染,實行國內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准,嚴格監管非道路移動源﹔鞏固農村清潔取暖工程效果,實現新區散煤“清零”﹔構建過程全覆蓋、管理全方位、責任全鏈條的建筑施工揚塵治理體系。根據區域大氣傳輸影響規律,在石家庄-保定-北京大氣傳輸帶上,系統治理區域大氣環境。
嚴守土壤環境安全底線。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加強污染源防控、檢測、治理,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