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貧困這場“仗”為什麼難打?
種地難、吃水難、就醫難、交通難……這是趙家窪村村民每天面對的現實困難。這樣“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放眼全國還有不少。
“深度貧困,首先是個觀念、理念。”7月初,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從國家宏觀層面看,深度貧困主要涉及“三區”“三州”和三類人群。
“三區”,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阿克蘇地區)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臨夏州、四川涼山州和雲南怒江州。
三類人群,包含因病致貧人群,因災和市場行情變化后返貧的人員以及貧困老人。洪天雲表示,2014年底因病致貧佔貧困人口的42.1%,重病和慢性病群體將是下一步攻堅的難中之難。
“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縣、貧困村,致貧原因和貧困現象有許多共同點。”習近平在此次座談會上指出,一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於一體﹔二是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三是社會發育滯后,社會文明程度低﹔四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五是經濟發展滯后,人窮村也窮。
習近平還強調,在深度貧困成因中,需要特別關注因病致貧問題。他引述2017年6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駐村三記》一文后指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是個別現象,帶有一定普遍性。
現有貧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貧困地區。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范小建此前也表示,這些地方具有貧困代際傳遞特點,同時也是生態型貧困、社會發育型貧困、邊境扶貧等特殊貧困和地方病的高發區。
可見,無論是輻射的范圍,當地的自然條件,涉及的人群,還是問題的復雜程度,深度貧困無疑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硬仗中的硬仗”所言非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