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看脫貧考核(人民眼·精准脫貧考核)
甘肅首次引入第三方評估全程參與貧困縣“大考” 【2】

關鍵詞:真實
“考核結果好不好,要看老百姓的獲得感”
“老鄉,你是不是貧困戶?”在天水市清水縣郭川鎮青蓮村尚存寶家,評估組問道。
“是。”尚存寶點點頭。
“你們村的貧困戶是怎麼評出來的?”
“干部來家裡頭看,講政策。過幾天,我自己寫了個申請,村上開會通過了。”
“群眾評議過嗎?”
“大家一起開的會,評議過。”
“評議結果公示了?”
“公示了,我的名字在上頭呢。”
“你覺得你們村的貧困戶評得公平不?准確不?”
“差不多,困難的人都評上了。不困難的人也想評,但這是大伙兒的事情,有車的、吃公糧的都弄不上。”
貧困人口的精准識別,既是精准扶貧的首個環節,也是精准脫貧的最后環節。識別准不准?是否真扶貧、真脫貧?評估組需要求証這些關鍵問題。
在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鎮毛河洛村,評估組發現村裡有兩戶人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2855元,但仍屬於貧困戶。是不是精准識別出了差錯?
經過進一步了解,評估組發現,一戶夫妻兩人常年患病,另一戶是單親家庭,要撫養幾個孩子。
當地干部說:“像這樣的家庭,不能光看收入數字,還要考慮實際情況。一旦脫了貧,看病報銷的比例就會少一些,綜合考慮,就沒有把他們列成脫貧戶。”
在第三方評估中,核實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精准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是確定貧困戶脫貧真實性的最重要環節,內容涵蓋人均可支配收入、精准扶貧貸款、安全房屋飲水、是否因貧輟學等主要指標。
3月8日下午,根據隨機抽戶,省委第十考核組和第三方評估組來到了張掖市甘州區花寨鄉柏楊樹村王玉娟家。
面對突然到訪的一行人,王玉娟很緊張。
“一看這屋子收拾的,就知道你是個麻利人!”同是女性,考核組成員刁小玲的一句話讓原本局促的王玉娟放鬆了,“咱們嘮著家常算算你家裡的收入賬,好不好?”王玉娟點頭。
“7畝地全流轉了出去,主要靠我和掌櫃的打工。我們還貸到了3.6萬元精准扶貧款,跟合作社簽了協議,按照盈利給分紅,家裡沒有養殖……”考核組把王玉娟所說的每筆收入記錄下來,並仔細核查了合作協議。
根據王玉娟剛才說的,刁小玲一筆筆算起了“明白賬”:“7畝地流轉出去,收入2800元﹔打工是2.6萬元左右﹔轉移性收入是3982元。算下來家庭年收入是3.2萬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000元左右。”
這與王玉娟家“三本賬”上的收入吻合:家庭年收入3180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952元。
“這樣算下來,你家轉移性收入的比例隻佔12%左右,算是穩定脫貧了。”
“我們沒有算得那麼細,不過大體上差不多。”
“把你定成脫貧戶,你沒有意見吧?”
“沒有意見。窮的時候黨和政府幫我們,現在生活好了,以后還得靠自己。”
“那好,你簽個字。”
接過刁小玲遞來的筆,王玉娟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考核組和評估組直接接觸貧困戶、非貧困戶,我們扶貧工作做得扎不扎實、到不到位,考核結果好不好,要看老百姓的獲得感。”甘州區一位干部坦言。
在調查貧困群眾收入時,不止一個評估組遇到了另一種情況:
“老鄉,你家裡去年收入多少啊?”
“沒啥收入,庄稼人麼,就種著幾畝地。”“沒多少錢,兒子出去打個工,再就是養上幾頭牲畜。”
再問,還是念叨著這幾句話,或者沉默不語。
對此,當地干部表示,隨著精准扶貧力度加大,部分農戶存有藏富心理,不太願意透露自家收入,希望能繼續享受幫扶的好處。
對於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評估組自有辦法——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測算的四大類子項分解指標,仔細甄別核實田地、產業勞務收入、政策性收入等指標。農戶需要出示“三本賬”和載有轉移性收入的“一折通”,有明確資金往來的,評估組通過查看協議以及資金發放的憑証,並根據當地的平均水平估算,從而判斷出農戶收入的真實情況。
關鍵詞:憂樂
“貧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難的是‘換腦筋’”
不上高山,難見到風景。在甘南藏區,高原反應讓人頭痛,但第十一考核組和第三方評估組覺得值。
站在瑪曲縣採日瑪鄉秀昌村后的高台上俯瞰,一排排藏式房屋整潔秀雅,127公裡的水泥路猶如蜿蜒在草原上的潔白哈達,連通著村庄和縣城。路上,一名藏族婦女一邊趕著羊群,一邊用手機打著電話。
瑪曲是個純牧業縣,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年均氣溫僅1.1攝氏度。這裡生活著5.68萬人,其中藏族人口佔90%,牧業人口佔75%。
“過去人們一輩子也難得去幾次縣城,鄉上開會要提前兩三天給村干部帶話,村干部們騎著馬從四面八方趕來﹔如今車子已經代替了馬。”採日瑪鄉鄉長南卡東珠說。
“過去路特別不好走,一下雨大家都成了‘泥腿子’。現在通了水泥路,大家都買汽車或者摩托車,想出去就能出去。”牧民貢代說。
在秀昌村游牧民定居點,穩固的住房、安全飲水、動力電、村衛生室、學校等一應俱全,通訊網絡全覆蓋。
“十二五”期間,瑪曲縣新建了12個類似的牧民定居點,4340戶牧民實現了定居。
走遍75個貧困縣,第三方評估組看到了一幅清晰真實的甘肅脫貧圖景。
從“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到“1236”扶貧攻堅行動,再到“1+17”精准扶貧方案,他們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各級干部帶領群眾走出貧困的巨大努力,真切感受到了隴原大地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
2015年,甘肅省共減貧128.7萬人,比預期目標超出28.7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9%,比2014年底下降6.2個百分點﹔按照甘肅省試行標准,17個縣(區)、1742個村通過了省市兩級脫貧驗收。
他們也真切感受到這場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與復雜性。
“甘肅實在是太窮了。就拿定西來說,南方的山上是長樹的,我們的山上盡是酥脆的黃土﹔精准扶貧實施之前,好多地方基礎設施差,村民吃水靠拉靠背,村道隻比農民開的‘三馬子’車寬出來一點點,上個山都太不容易。精准扶貧之后變化大極了,好多地方基礎設施改善,下一步就是要解決如何讓村民們持續增收的問題。”臨洮縣峽口鎮扶貧站站長夏茜感嘆道。
甘肅省貧困發生率在全國排名第二,全省86個縣(市、區)中,有75個貧困縣,其中58個屬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截至2015年底,還有288.5萬貧困人口。
靜寧縣司橋鄉呂曲村村民呂稱錢今年48歲,一臉的皺紋,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很多,“都是以前苦出來的,家裡總共7口人,3個娃娃要念書,那可真是愁死我哩。”他和妻子育有兩女一子,兩個女兒都在上大學,每年光學費和生活費支出就要3萬多元。
“要不是遇到這些事,我們也沒想著要國家的錢。”在白銀市一個貧困村入戶調查時,評估組遇到了這麼一家人:之前搞過養殖,日子也曾殷實,但男主人在2015年一場地震中被倒塌的羊圈砸傷了腰,從此家裡陷入貧困。
被評為貧困戶后,在各項補貼性政策的扶助下,家裡總算脫了貧。男主人樂觀地說,等今年身體好些了,准備貸款再把羊養起來。
評估組發現,在一些地方,外出務工收入、政策性兜底收入是部分脫貧戶收入的主要來源。脫貧戶雖然脫了貧,但增收途徑單一,脫貧穩定性不高。部分慢性疾病導致的因病致貧,家裡有多個孩子上大學導致的因學致貧,仍然是返貧的主要因素。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因結婚彩禮過高導致的因婚致貧現象。貧困和貧困並不一樣,最磨人的貧困往往不是物質上的。
蘭州市七裡河區鷂子嶺村貧困戶馬成泰,妻子和兒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兒子今年30歲了,是先天性的精神疾病。因為兒子的病,我妻子壓力大,也出現了精神異常。”馬成泰沮喪地說,“一家三口,兩個病人,經常發病,有時候還會打我罵我。雖然現在政策好,看病啥的都能報銷,各類政策補助都能享受上,我們脫了貧,但有時候我對生活真沒啥信心。”
評估組向甘肅有關部門建議,像馬成泰這樣的特殊貧困家庭,雖然各地都已精准識別,給予政策幫扶,實現了政策性脫貧,但家庭成員精神面貌較差、生活積極性不高,應給予有針對性的精神幫扶。
評估組還發現,貧困和非貧困之間,有時候隻隔了一張叫“觀念”的“窗戶紙”,但要捅破這層“窗戶紙”,並非一蹴而就。
定西市岷縣十裡鎮的古錄村,地處岷山深處,海拔高,自然災害頻發。“這個村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文化程度較低,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民增收渠道不廣,自身脫貧致富能力差,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中國進出口銀行工會辦公室副主任、的古錄村第一書記李亞亮說。
為徹底改變貧困面貌,經李亞亮多方協調,的古錄村於2015年底建成通村公路和村社道路。還爭取到外地企業支持,籌資130多萬元,村裡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成村級標准化幼兒園。
“貧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難的是‘換腦筋’。”為了幫助群眾“換腦筋”,李亞亮聯系進出口銀行,為的古錄村的在校大學生和農戶捐贈了40台舊筆記本電腦、45台舊台式電腦,在村委會建起了網絡室,打通了群眾學習文化知識、獲取致富信息的渠道。
評估組感到,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建立穩定脫貧機制,各地脫貧攻堅戰術還需更加精細精准。
* * *
如今,第三方評估雖已結束,但對扶貧工作的影響仍在持續。
隴南市徽縣嘉陵鎮黃橋村風景優美,村民龍輝向村上申報了種植核桃樹的脫貧計劃。按照以往,扶貧干部一般都會同意村民申報的項目,但剛剛經歷的精准扶貧第三方評估,讓尹美等駐村干部明白,扶貧不能光靠熱情,還要尊重規律。因此,尹美等人並沒有馬上同意龍輝的方案,而是做了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
最后,尹美等人給出的建議是:栽培苗木見效慢、投資回收時間長,應同時發展養蜂業,回報期短,“以短養長”增強抗風險能力。
龍輝養蜂,最初採用了比較原始的方式,產量低。尹美等人說服他,把原來的圓柱形蜂巢改成方形蜂箱。結果,蜂蜜產量增加了,龍輝的信心也有了。兩個多月過去,龍輝的蜂箱已經從剛開始時的幾隻增加到了上百隻。
嘉陵鎮紀委書記劉寶利剛剛從其他鄉鎮調任,5月12日第一天上班。“第三方評估以前,我給自己定的標准是80分。第三方評估后,我要求自己必須爭取100分。”她解釋說,“經歷過第三方評估,回頭看精准扶貧,感覺自己前期的工作還不夠到位,欠缺更深入的思考。評估以后,才更加明白精准扶貧工作要對社會負責,要對歷史負責。”
劉寶利還給評估組提了條建議:希望在今后的考核評估中,能多增加一些熟悉了解農村和基層工作情況的人員,有助於考核評估結果更准確公正。
第三方評估組也向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議,在今后的考核中適當增加評估人員數量,延長評估時間﹔並希望以此次評估為起點,健全第三方評估工作機制,分領域建立評估專家庫,拓展第三方評估的范圍和領域,以便為檢驗各項決策落實情況提供更為充分的參考。
(人民網甘肅頻道採訪組對本文亦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7日 16 版)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