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對於特大城市,需要改變過去“攤大餅”式的發展路徑,走出一條內涵式發展道路,破解日益凸顯的“城市病”﹔對於二、三線城市,則需要“產城融合”的加快發展,要用科學的用人機制吸引人、留住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將著力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如何通過產業發展集聚人才,並形成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需要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在專家們看來,新型城鎮化不能只是“造城”,要避免形成沒有產業支撐的“空城”“睡城”,就必須用“產城融合”的理念引領新型城鎮化,隻有產業先行,通過集聚產業來集聚人口,推動城市綜合功能提升,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首要的,就要體現在城市規劃上。尤其在新的區域發展中,城市裡要有社區,產業發展要有園區,社區和園區要協調兼顧,同步建設。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積極探索。比如蘇州工業園在規劃中引入白地、灰地和彈性綠地,形成以“生態圈”為內核,在合理路徑內分布居住圈、高科技工業圈和一般工業圈的四層結構﹔深圳華僑城在持續的建設中變成一座集旅游、居住、商務、工業等多功能於一體、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海濱區。
弱化“虹吸效應”需要制度層面加快改革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城鎮化率為63.6%,東北地區為60.8%,中部地區為49.8%,西部地區為47.4%。
按省區市來看,2015年,上海的城鎮化率最高,為87.6%。北京、天津、廣東、遼寧、江蘇、浙江等省份位於全國前列,城鎮化率分別為86.5%、82.64%、68.71%、67.35%、66.52%和65.8%,而排在最后的貴州和西藏的城鎮化率僅為42.01%和27.74%。提高縣以下小城鎮的吸引力,是一道考題。
事實上,一個時期以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各種資源匯集,人才流動的“虹吸效應”十分明顯。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發現,中國農民工流向,10%左右是在幾大直轄市,真正在縣城以下的這些小城鎮的比例不到10%,在地級市以上的比例超過70%。除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產業集聚度的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十三五”期間,各地把提升產城融合度作為一個重點——
北京“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提升新城綜合服務功能,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和中心城區人口遷住”。湖北“十三五”規劃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堅持產城融合、四化同步”。福建“十三五”規劃提出,“優化中心城市的城市風貌、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布局,推動城市功能更新、精明增長”。
按照最新公布的《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方案》,今年將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建立健全人、地、錢“三挂鉤”機制,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農村“三權”維護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促進戶改成果和居住証制度“雙落地”。同時,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加快出台設市標准,賦予特大鎮部分縣級管理權限。此外,將著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探索“市民農庄”等新型模式,推動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人地錢房等重點領域改革,推動試點地區圍繞重點難點問題大膽探索、加快突破。
新型城鎮化不能只是簡單的“造城”,從體制機制著力,加快改革步伐,新型城鎮化正讓更多人收獲實惠。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