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數”方能發展有“術”【2】

2016年03月22日17:43  來源:我要評論0
 
原標題:“胸中有數”方能發展有“術”

  “數”,常常代表著認識的精度,標志著質量的界限。許多事實說明:“胸中有數”既是黨委領導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衡量一級班子能力水平的標志。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受傳統模式局限與思維慣性影響,少數黨委領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著“胸中無數”的表現,出現“打亂仗”、“打糊涂仗”等現象,常常“印象打分,感覺定性”。在工作部署。形勢判讀與績效評估等問題上,一不看數據統計,二不搞定量分析,全靠“基本”和“應該”之類模棱兩可的概念打勾、畫圈,以至於在遇到新情況與新問題時,隻能憑自我感覺去霧裡看花、靠以往經驗來概略瞄准。還有的上傳下達“隻見手指,不看所指”。對“上情”的理解往往局限於“條條框框”,不善於從具體要求中提取出理性思路,從抽象的思路中觀察到明晰方向。要麼是照本宣科做“表面文章”:上級要求解放思想,於是跟著就解放談解放,至於結合中需要把握哪些關鍵環節,具體解決什麼問題,心裡沒底,手上沒數。要麼是變相應付走了過場:上級來了文件,傳達就算落實了﹔上頭交待任務,開個會就算部署了。甚至以“結合本單位實際”為借口,從個人和小團體利益出發,挑肥揀瘦、變相打折,到頭來壞了作風、誤了建設。

  “欲圖大計,必先知數”。數量的背后,有情況,有問題,有近景,有遠景,有輪廓鮮明的計劃表和路線圖,可供分析,可供決策,可供指揮。黨委領導唯有做到“胸中有數”,看問題才能一針見血,做決策才會符合實際,抓建設才好有的放矢,進而推進各項建設的創新發展。

  “數”從學以致用中來:學習沒有“畢業”隻有“畢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耕讀傳家”為高尚家風,以“學富五車”為不懈追求。延安時期雖然條件艱苦,我們黨還是創辦了中共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等29所各類學校,創造出“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的學習奇觀。對於各級黨委領導而言,學習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職責所系,黨的事業和利益所在﹔不只是出於個人的愛好和興趣,而是擺在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中央在此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明確提出“基礎在學,關鍵在做。”這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在邊學習邊思考、邊掌握邊運用中,理解掌握黨章黨規與系列講話中體現的科學方法和領導藝術,吃透領會其中蘊含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尤其要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個“看家本領”,實際工作中才能察天地方圓之像,曉風雲變化之理,無論處於何種環境,身受何種考驗,思想與行動上都有黨的創新理論這根“主心骨”來把關定向、攻堅克難,從而認清風雲變幻之中的某種必然,看到錯綜復雜裡面的固有邏輯,明辨形色各異背后的本質特征,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數”從堅持群眾路線中來:“先生”心態不可取,“學生”姿態要保持。基層是落實終端,也是干事創業的大課堂﹔群眾是建設主體,更是解難釋疑的好老師。革命戰爭年代的“地道戰”、“地雷戰”,改革開放時期安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等,都是源於基層,出自群眾的創造。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少領導干部暴露出一定程度的“不適症”:實際工作中既不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也不精於研究與回答問題。而根治痼疾的“良方”,莫過於在實踐中多與基層“結對子”,常跟群眾“搭肩膀”。基層群眾身處建設第一線,天天與實踐打交道,由他們反饋的情況最真實,提供的數據最原始,拿出的招式最實用,能夠為領導機關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提供第一手資料。領導干部必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自覺把“以民為師”當成實踐本領去錘煉,作為執政境界去追求,堅持重大決策問計於民,難題攻關借力於民,不斷從群眾那裡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汲取科學發展的新動力,讓工作思路更加體現群眾意願,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生活。

  “數”從創新實踐中來:用思想的“新芽”迎接發展的春天。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發展的“春天”。新知識、新思維不斷涌現,新技術、新平台層出不窮,誰對這些“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誰就會很快變成落伍者與守舊者。從這個層面看,“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而我們思想的樹梢是否正發出新芽”,無疑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各級黨委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引導干部樹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思想作風和擔當精神”。

  事實一再表明:改革是一次建設理念脫胎換骨的過程,必然要與根深蒂固的舊思維作痛苦決裂﹔是對解決各種矛盾的大膽嘗試,必然會遇到許多風險和考驗﹔是對現有體制的探索突破,必然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因此,有所“怕”可以理解,而敢於“破”勢在必行。因此,各級黨委領導要樹立在否定中求突破、傳承中謀發展的思想,始終著眼新的環境任務,經常反思習慣的做法是否科學,以往的經驗是否管用,一貫倡導的是否正確,努力從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中開辟新路徑,從自以為是的工作方法中找出新差距。在招招見實、招招見果中,實現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統一,轉變工作作風與改進工作方式相統一,提高思維素質與提高工作能力相統一。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是黨風政風推動民風的根本好轉,進而“推動全社會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實現黨和人民的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上線以來,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稿件一經採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