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剩男現象調查:“被迫失婚”的大齡剩男密集出現【3】

2016年02月23日08: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農村剩男現象調查:“被迫失婚”的大齡剩男密集出現

  飢不守道

  “不干媒婆的人想象不到女孩稀缺到什麼程度”,媒人鄧孟興說,春節前后,一個未婚女青年的家門口能同時停著四五輛車,車裡滿滿地坐著四五位后生,都排著隊,等著和女孩見面。

  姑娘每天的時段已經被不同的媒婆承包了,一早起來,就坐在家裡等著不同的媒婆按著時間段帶著他們手裡的男孩上門來。遇到姑娘覺得條件不錯、順眼的男孩,她會多聊幾句,留個QQ號,加個微信。看不上的,冷場幾分鐘后,男孩隻能知趣地默默離開。

  鄧孟興說,往往是他領著的這幾個男孩還沒聊完,另外的媒人就頻繁地給他打電話催促,該人家的時間了。

  一個女孩過年期間一天見十幾男孩並不新鮮。鄧孟興印象中,有一個女孩一個春節就見了100多個男孩。

  “那個姑娘條件不錯,見了100多個男孩,總算百裡挑一定下一個。可沒想到,不多久,兩人就吹了。來年的春節,大家聽說這女孩又單著了,趕緊又來排隊相親,這一回,又見了90多人。”

  “在農村婚姻市場上,女方已取得絕對優勢,已經是完全的女尊男卑。”家鄉在晉北的博士生李順觀察到,許多千百年改不動的風俗現在也改變了。

  “在我的家鄉,婆媳地位大逆轉,特別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家庭,媳婦都得供著,婆婆得陪著小心,生怕哪點不如意,讓媳婦跑了。” 李順說:“婆婆疼的不是媳婦,疼的是錢呀。”

  入贅為恥的觀念也自然消解。“嚴峻現實讓男人放下了面子,大家對倒插門也見怪不怪,甚至衍生出市場,山西呂梁就有專門介紹男性入贅到臨近地區的媒婆,每人收費5000元。”

  在皖南一個村庄,記者聽說了王大超的故事。王大超家境貧窮,日子過得磕磕絆絆,眼看按常規結婚無望,31歲那年,他幾乎花光所有的積蓄,從廣西買了一個媳婦回來。沒想到的是,才過了一周,新媳婦就跑了。王大超欲哭無淚,以為此生隻能打光棍了。

  又過了兩年,33歲的王大超遇到一個寡婦,對方要求他倒插門。考慮再三,他最終決定入贅。這一舉動震動四鄰,因為這個寡婦其實是他的表嬸,也就是寡婦的前夫是王大超的表叔。“讓人感慨的是,這一圈幾近亂倫的關系,沒有遭到村民責難,相反獲得了大家的同情和祝福。”

  “適齡女性的嚴重缺乏,讓農村剩男飢不擇食,飢不守道。”婚姻生態失衡對傳統倫理的沖擊,讓在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們感到震驚。

  在一些特別貧困地區,大齡未婚男性甚至會採取“轉房”的方式來結束單身。“轉房”最為常見的是同輩之間的收繼。在貴州山區,陳姓人家有兄弟4人,三哥在一次礦難中死亡,此時四弟已31歲尚未成親。為了不讓三嫂改嫁帶走賠償,也為了省去無力支付的彩禮,父母作主,讓老四娶了自己的三嫂。

  “‘轉房’有違儒家傳統道德,歷代的村規民約也一再禁止,但在男性婚姻擠壓的最低端,這種形式又死灰復燃。”

  中國近來的人口普查數據及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婚姻擠壓在中國絕非個案,幾乎所有省份的農村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女性缺失。更讓人憂慮的是,“目前危機還只是初現,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生的男性邁入婚齡,中國男性婚姻擠壓的程度還會加重。”已研究此問題十多年的李樹茁警告說:“更嚴重的危機還沒真正到來。”

  (宣金學、向楠參與了部分採訪。應被採訪者要求,部分人名、地名使用了化名)

   主筆 劉世昕 記者 何林璘 楊海 蘭天鳴

(責編:申亞欣、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