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后百萬元報恩

2015年12月31日07:37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后百萬元報恩

  “20年的創業打拼,他時刻銘記一句忠告:做人要誠實守信!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板。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這是重慶2015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中候選人之一何榮鋒的“頒獎詞”。

  也正是因為這次評選,一個現實版的《仙鶴報恩》迅速在山城流傳開來……

  對於自己重金報恩的原因,何榮鋒的回答很簡單——感動。坐在記者面前的他,大背頭,一身名牌,加上魁梧的身材和超過180厘米的身高,很有派頭。“她是我一輩子的姐姐!我的錢是多年經商所得,合法合規。從某種角度上說,如果我不懂報恩,也絕對沒有這100萬,沒有今天的我。”他說。

  這個故事裡,100萬元是絕對的焦點。面對從天而降的巨款,戴杏芬卻選擇了謝絕。

  替父還債流浪異鄉

  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今年41歲的何榮鋒,是重慶酉陽縣宜居鄉元豐村人。上世紀90年代初,何榮峰還隻有十六七歲的時候,當屠夫的父親因預收十幾戶鄉鄰的土豬,宰殺之后到縣城交易,然后再把錢逐一按預定價格還給他們,可是一萬多元的賣肉錢,竟被小偷洗劫一空。家裡隨之欠下了巨額外債,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家裡要債,嚇得他父親都不敢回家了。

  債主找不到何榮鋒的父親,就向母親和他討債。何榮鋒念完小學就沒法繼續上學了,出於不想過提心吊膽的生活,他想到了外出打工替父還債。於是在1993年春,他揣著母親借來的100元錢和“在外面要好好做人,別出什麼閃失,不然我也活不下去了”的叮囑,同其他幾個鄉鄰遠赴千裡之外的浙江沿海打工。

  但打工過程並不順利。在萬般無奈之下,何榮鋒隻好同另外兩個想另謀工作的老鄉離開了浦江,准備一起去溫嶺。何榮鋒回憶說,“當時從浦江到義烏要5元汽車費,義烏到金華要2元,金華到溫嶺要40元。我們三個人身上所有的錢加起來才五六十元,根本不夠去溫嶺的路費,於是我們決定每個人花10元錢坐車,剩下的路程就隻能靠走。走了好幾天后,路過了當時的仙居縣楊府鄉楊府村,那天晚上8點多鐘,在路邊碰到了戴杏芬姐姐,起初她以為我們是壞人,但說明情況后,她就把我們領到家去了,給了我們三人一頓飽餐。”

  “我們三人好幾天都沒吃上一頓飽飯了,心裡特別感激。戴姐了解到我們的處境,她特別同情我們。”何榮鋒說,“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天已經很晚了,戴姐穿著一件綠色的毛衣,騎著一個踏板車出去給我們找工作,到半夜12點多才回來,告訴我們隻找到了一個人的工作,看誰願意去。”

  由於三個人是一起出來的,誰留下都不好。於是婉言謝絕了戴杏芬的好意。第二天臨走時,戴杏芬又給了他們一人10元錢,外加一些干糧和水果。“現在說起來容易,但是讓三個陌生青年人住進自己家,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需要一種信任和善良。”何榮鋒說,“我當時才17歲,又不會說普通話,隻好由我的兩個伙伴詢問戴姐的家庭住址、姓名並且都記下來,以便找到工作后還錢。”

  何榮鋒說,他當時將這些都默默地記在心裡,臨別時,戴杏芬說了一句讓何榮鋒終生難忘的話:“錢就不用還了,找到工作后,寫個信過來,讓姐知道你們平安了就行。”同時,她還告訴何榮鋒一行人,“可以沒有很多錢,但一定要做個好人。”

  從乞丐到富翁

  隻因“善良點化”

  何榮鋒一行人拿著戴杏芬給的錢和干糧很順利地到達了溫嶺,但是在溫嶺也沒有找到工作。隨后,他們向在溫嶺的老鄉借了路費想到天津謀生,但卻輾轉到了沈陽。由於身上有一股堅韌勁和戴杏芬“做生意一定要有誠信”的告誡,何榮鋒從一個隻拿著300元工資的學徒逐漸成為一位知名企業家。

  “到1994年底時,我已成為了一個承包商,收入每個月能有三四千元錢,我就把錢寄回家,幫助父親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到1996年,我已經賺了10多萬元了,這時我覺得自己有資格給戴姐寫信了。”何榮峰說,“當時離開戴姐時,我在心裡就發誓一定要用嶄新的一面站在姐姐面前,要報答戴姐的恩情。”

  但是,何榮鋒寫給戴杏芬的信就像石沉大海了,一直沒有得到回信。何榮鋒想到了很多戴杏芬不回信的原因,於是他一直托身邊的人幫助尋找。隨著時間的推移,何榮鋒越來越想找到戴杏芬,他曾多次跑到公安局去查戶口,卻一直沒能查到。后來才知道,他把“戴杏芬”記成了“戴信芬”,一字之差讓姐弟倆遲十多年才見面。

  “無巧不成書”。何榮鋒的家具廠生意越做越大,他其中一個合作伙伴正好是當年戴杏芬所居住的仙居縣人,又正好這個合作伙伴的朋友曾經是楊府村的村主任,何榮鋒很高興,他感覺找到恩人姐姐有希望了。經過多方尋找,終於在2013年的3月2日,他找到了戴杏芬的電話號碼。

  “你是戴杏芬戴姐嗎?”“嗯,我叫戴杏芬。”“戴姐我可算找到你了,我是何榮鋒。20年前,你收留的那個最小的孩子。”電話接通后何榮鋒眼淚就掉下來了,何榮峰告訴記者,“我聽到戴姐的聲音后,我大哭了一場,戴姐說話的聲音也哽咽了。”

  幾天后,何榮鋒帶著自己的妻子專程趕赴戴杏芬現在居住的地方看望她。為報答戴杏芬當年的恩情,他當即拿出了一張百萬元的支票表示謝意。“我幫你的時候,沒想過有一天還會見到你,更沒有想過要你回報。”戴杏芬沒有猶豫,拒絕了支票。她說,“當年的一碗飯讓你記這麼久,証明我沒幫錯人,這就足夠了。”

  “我小時候家裡被人追債,出於自我保護,我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戒備心理。直到我遇到戴姐后,她的善良 ‘點化’了我,我對她的感激是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她是我永遠的姐姐。”何榮鋒說。

  善良總能得回報

  報恩是大愛的延續

  何榮鋒在離開戴杏芬后,銘記著這位陌生大姐的恩情,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開始了腳踏實地的勞動。每當他失意或者有所收獲的時候,他就用給戴杏芬寫信的方式把心得記錄下來,鼓勵自己永不放棄。

  從食不果腹的流浪少年到豪擲百萬的成功商人,何榮鋒的路也不無艱辛。他說,“我從家具廠的小工干起。因為我用心,工資從最初的一個月300元漲到了800元。”1996年,他風光地回了酉陽老家。很多家鄉的年輕人以他為榜樣,跟他一起到沈陽打拼。他就開始包活兒,從最開始的力工、刮大白做起。因為他不怕吃苦,知道感恩,不忘記每個幫助過他的人,生意越做越大,跟他干的人也越來越多。

  何榮鋒說:“我把每個雇我干活的人都當成恩人,認真干活就是對恩人的回報。現在我有3個工廠,兩個家具廠和1個涂料廠,工人100多人。”

  何榮鋒的成功固然有其自身的努力與機遇,但不可否認,恩人戴杏芬是其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然而,戴杏芬卻很淡然。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現在的生活挺好,雖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也不缺錢。如今何榮鋒給我100萬報恩的事情成為我們村裡最大的新聞。我沒辦法想象,要賣多少碗面,才能攢下100萬。他能記得我已經讓我很知足了。我當年就給他10元錢,我很感動!但錢我是不會收的。”

  “戴姐的兩個孩子都說 ‘媽媽做得對。’”何榮鋒感嘆地對記者說,“我對戴姐的感激,不過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做的事,我也一直用當初戴姐對我說的話在教育我的孩子。此后,戴杏芬又多次拒絕了何榮鋒的幫助和饋贈,如今,兩家人像親姐弟一樣保持著往來。

  “正能量,社會需要這樣的真情故事,應該大力弘揚。”“何榮鋒,戴杏芬,你們是當今社會裡最高尚的人,也是當今社會少有的人,更是當今社會最值得敬佩的人。”這是記者在“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留言板上看到的市民心聲。記者 李國 本報實習生 鄭榮俊

(來源:工人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