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農民“搶”時間“搶”積溫

2015年12月28日08:37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幫農民“搶”時間“搶”積溫

  本報記者李竟涵

  對於一個地區來說,怎樣的品種是適合的?10月底記者在黑龍江採訪時,發現品種在當地的種植面積快速增長,以黑龍江農墾北安管理局為例,“德美亞”系列的種植面積從2008年的28.9萬畝發展到了2015年的199萬畝,其發展的秘訣就在於時間。對於黑龍江的玉米種植戶來說,時間格外重要。這裡春旱嚴重,隻有及時收獲玉米、起壟整地才有利於保証土壤墒情,保障第二年春耕的順利進行。而“德美亞”具有成熟期短、脫水快等特點,能夠滿足當地農民種玉米“搶”時間、“搶”積溫的要求。

  “搶”時間不僅靠早熟,還有勞動效率的提高。“德美亞”系列脫水快,讓它更適合籽粒直收。黑龍江北安農墾富龍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淑英說:“過去得掰棒子,運回家放一個冬天,到了春天再脫粒、晾晒、賣糧。佔場地不說,糧食還不能變現,壓資金,直接影響到第二年播種。”而現在都是機械收獲,直接脫粒直接賣,四五百畝地一天就能收完,用當地農民的話說:“有的人錢都花完了有的還沒見到錢。”

  “德美亞”系列的推廣讓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了大幅增長,2013年玉米種植首次突破1億畝大關。對此,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顯輝說“首先是因為在黑龍江省真正適合粒收的品種隻有德美亞系列﹔其次“德美亞”讓原來不能種玉米的地方能種玉米,原來能種的產量更高。”

  記者手記

  記者採訪時正值國家玉米臨儲價格剛剛下調,當地農民普遍表示今年的收益受到影響。但目前缺少其他高產高抗的替代性作物品種,種玉米仍然是回款最快、最省事的作物。而且在當地也存在越區種植現象,盲目以延長生育期換取產量,反而使玉米不能正常成熟,品質大打折扣,效益也受到影響。

  現在提倡種植結構調整,玉米品種的選擇也應回歸理性,根據各地的熱量、降水等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科學選擇合適的品種,才能保証收益最大化。企業也應加大力度研發早熟、耐密、適合機收的品種,為農民提供更多選擇。

(來源:農民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