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砂器是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的漢族傳統制陶工藝,其原始古朴的手工生產具有產品精致、獨特、不重復等特性,2008年,滎經砂器燒制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清晨的燒制車間。
如今滎經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歷史遺留下來的漢族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方式,故產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絕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滎經砂器的制作方式分為採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晒、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幾道程序。其工藝要求環環緊扣,一絲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藝的重要環節。圖為技藝師傅在制胚,技藝高超的匠人師傅,他們視每一件砂器為自己的孩子,用心塑造。
制胚過程中,手工的輕重、圖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關系到成品的質量。工人在給沙器做裝飾“貼花”,砂器表面的圖案都是這樣貼上去的。
工人將制好的沙器整齊地擺放在車間裡的晾晒架上自然陰干。
定型之后,工人就開始忙碌著燒制了。焙燒是將陰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燒窯,一般一層煤一層毛胚的放,點火封閉,經10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
沒有現代化機器的控溫設備,對溫度的把握全憑匠人師傅多年的燒制經驗,被燒的通紅的器皿散發著別樣的光彩。
待胚胎充分燒透后,燒制好的砂器被放置進特質的釉坑裡進行上釉。用頂端帶鐵鉤的長杆挑入還原坑(俗稱煙熏窯或取釉坑),加入杉樹枝或鬆木鋸末並快速密閉坑口,讓高溫的坯胎與其產生“悶燃”,通過“悶燃”過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在高溫狀態下使胎體表面的氧化層強制還原后,器物自然冷卻。
保存最完整的坑燒黑砂器產業基地,傳承上千年的燒制方法和泥料配方在滎經依然保持純粹和完整。
(來源:中國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