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2月22日電(記者 周潤健)22日12時48分,我國迎來“冬至”節氣,進入數九寒天。專家指出,冬至不僅是重要節氣,還是古老的節日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肥冬瘦年”之說。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所以冬至在我國歷代也稱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
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這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升,陰氣漸降,白晝漸漸變長,夜晚漸漸變短。
在民間,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1月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
“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養生保健專家指出,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蓬勃,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因此,冬至前后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不僅消寒,還能強健身體。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示,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能量。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米、面、肉類、蛋類、奶、豆等。
她說,冬至時節,氣候寒冷,會影響泌尿系統。排尿增多,隨之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富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
“冬至大如年”
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節日。民俗專家介紹,古人認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十分吉祥,值得慶賀,因此又稱冬至為“冬節”“交冬”“賀冬”“亞歲”“一陽節”和“消寒節”等等。古人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從周代起,冬至就有祭祀活動﹔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祀的日子,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而民間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飲“冬至酒”,以表達對先輩的緬懷和對未來的憧憬﹔明清時代,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說。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發展,冬至的節日重要性大大降低,但各地仍有不同的冬至風俗。例如,北方地區冬至宰羊、吃餃子,南方地區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此外,一些地方還會在冬至祭祀、祭祖、掃墓。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