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滾石上山看東北(人民眼·本期聚焦·東北振興)【2】

本報記者 喬 楊 何 勇 孔祥武 劉文波 郭舒然
2015年11月13日03: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進與退的取舍

  揮動“手術刀”,精准調結構

  正是樹葉由綠轉黃的時節,大連幾家裝備制造企業老總的心底,卻早已北風蕭蕭,談得最多的,是如何“越冬”。

  “現在市場上根本沒有新的訂單。過去是大家競爭,可能你有價格、技術優勢,能夠中標。現在偶爾出現個單子,幾十家企業去拼命爭。好不容易談下來,說不定油價不好,船東又退船了。”大船海工副總經理郭煒憂心忡忡。

  企業發展平穩的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黨委副書記田長軍也不樂觀:“今年的銷售和去年差不多,略有下降。根據目前接到的訂單,明年還能過得去,但要比今年難。”

  東北的產業結構就是這樣,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大連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靳國衛,曾任市經信委主任,對全市的企業知根知底,“全國機械百強,大連一定會有幾家,而全國輕工百強,大連一家都難找到。”

  憂心是真,可信心也是真。“盡管我們處在東北,但還處在這個行業的潮頭上,很多同行可能都趴下了,我們起碼能站著、還活著。”郭煒說,“我們正好利用這個契機,靜下心來研發先進船型,當市場再次騰飛的時候,確保我們站在最前面。”

  接受採訪的領導干部和企業家都認為,傳統產業不是東北的包袱,而是“最大的本錢”。

  田長軍認為,上一輪東北振興時,國內需求旺盛,裝備制造業在產能不足、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解決了從“不能干”到“能干”的問題。現在情勢反轉,市場需求不足,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正好可以讓我們下決心解決從“能干”到“干好”的問題。

  大連機床集團副總裁劉永強的看法與田長軍的觀點表述不同,實質一致:“不論經濟形勢怎樣,我們始終在創新產品,創新制造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前年基本完成了調整,目前數控機床已佔銷售總額的七成。”

  市場終會善待創新者。在機床行業大面積虧損情況下,大連機床前9個月盈利仍然超過3億元,略低於去年同期。前不久,大連機床和比亞迪公司簽訂9000台機床合同,銷售額達30億元。

  從做普通機床到做高端機床,由“制造”而“智造”,是機床領軍者共同的追求。

  “如果不是未雨綢繆研發智能數控機床I5,我們可能邁不過眼下這道坎,市場需求變了,產品也要跟著變。”沈陽機床集團黨委副書記李文華深有同感。

  李文華說,當年董事長關錫友力排眾議,砸進七八個億研發I5智能控制系統。關錫友說:“眼看著砸那麼多錢,前幾年一點進展都沒有,我跳樓的心都有。”

  而目前,I5供不應求,生產線滿負荷生產,訂單超過4000台。上半年,數控機床產值佔沈陽機床產值77%,比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

  不在低端市場搶飯吃,要在高端市場有作為。和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寒冬不同,需求旺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依然表現不俗:1至8月,遼寧數控機床產量4萬余台,產量數控化率達61.7%,比去年同期高11.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完成產值219.9億元,同比增長29.2%。哈電集團則頻頻發力國際市場,相繼拿下了迪拜投資額18億美元、印尼第一台百萬千瓦火電機組的總包項目。

  一座千裡馬雕塑,雄峙廠門前廣場,櫛風沐雨,略顯滄桑,訴說著吉林鐵合金廠過往的輝煌。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吉林鐵合金廠坐落在吉林市哈達灣工業區,這個“一五”期間形成的老工業區,建有吉林炭素廠、吉林造紙廠、鬆江水泥廠等大型工業企業。

  回首往事,在哈達灣住了50多年的李成感慨不已:早年這裡廠房林立、機器轟鳴,紅火熱鬧﹔后來,工廠凋敝、房矮路破,冷清沉寂﹔如今這裡腳手架林立,到處是建設場景。

  當年的工業“老大哥”,如今面臨著設備陳舊、產品落后等問題,雖經重組,依舊沒能改變經營欠佳的狀況。

  鐵合金廠又換了“東家”,不少工人身上還穿著印有“中鋼”字樣的工裝,中鋼集團是鐵合金廠上一任控股方,前不久,一家民營企業,來自遼寧的中澤集團接手。這也預示著哈達灣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工程將提速。

  哈達灣工業區的企業搬遷后,騰出的土地將建設城市綜合體,集中發展商貿、文化創意、生態居住等現代服務業。

  騰籠換鳥,退二進三,不僅是吉林市,也是整個東北地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初衷。“缺什麼,補什麼”,東北正在努力補上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一課。

  東北傳統產品佔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黑龍江對此的感受比遼寧、吉林更強烈,四大煤城、兩大林城、一大油城,佔設區市的一半還多。

  痛定思痛。黑龍江有了新打法:在若干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自身又有鮮明供給競爭優勢的領域“大干快干”,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能源工業一業獨大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當奧迪落戶長春、寶馬落子沈陽,大慶也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機會——沃爾沃。這一規劃產能年產30萬輛、計劃總投資200億元的整車制造項目,其首款產品XC經典已經上市。可以想見,在大慶的轉型發展中,沃爾沃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保持平衡,東北的干部有了比以往更清醒的認識。“對於隻有產值,沒有效益、沒有稅收的項目,過度消耗土地、環境等資源的項目,再也不能引進了。”東北一個地市的主要領導如此感嘆。

  立與破的呼應

  敢闖善創,“放衛星”不是夢

  “即便你能造出衛星,但有地方給你發射嗎?”

  10年前,宣明帶著他的同事們,“悄悄地,但熱火朝天地”研制衛星時,不是沒有人質疑。

  “衛星發射領域市場化程度低,約束比較多,但我堅信這方面遲早會放開。”宣明等到了這天。

  10月7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吉林一號”奔向浩渺蒼穹。“吉林一號”是組星發射,整體由1顆光學A星、2顆視頻星和1顆技術驗証星構成。

  淡藍色的地球表面,街道、樓房、樹木,線條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宣明一一向我們展示衛星回傳的圖像。

  此前,宣明擔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11年,光機所先后參加過“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被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上面的光學相機就是光機所做的。”宣明說。

  10年間,光機所科研人員攻克了衛星和載荷結構一體化等一個個技術難關,“吉林一號”率先成為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開創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宣明現在的身份是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最近這些天,我見得最多的,除了媒體記者,就是投資者。”

  按照發射計劃,明年在軌16顆衛星,2020年在軌60顆衛星。吉林將進入“衛星+”的時代,宣明這樣描繪未來的願景:“從2015年到2020年,公司的銷售收入要近百億,再過5年,達到千億。”

  正如“吉林一號”升空引人矚目一樣,長光衛星公司的股權結構同樣引人關注。股東包括吉林省政府、長春光機所、2家民營企業及光機所科研骨干。在公司成立之初,吉林省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基金注資2億元。

  長光衛星股權結構之變,政府由“補”變“投”,由給科研經費到投資入股,由“保姆”變“股東”,讓人感受到了東北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可喜的變化。

  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財政也出資4億元入股龍江廣瀚燃氣輪機公司,還出資入股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哈工大焊接產業集團等多家企業。黑龍江省領導說:“待企業上市之后,政府股權將通過資本市場退出。”

  “與單純給科研經費相比,政府投資入股,對我們既是支持,也是約束。”中船重工第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龍江廣瀚燃氣輪機公司總裁林楓說。

  東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堅持市場導向,盯住市場需求,通過創新投入模式,結合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打通了創新鏈與產業鏈,以期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牆內開花牆外香”的“魔咒”。

  當政府頻頻以投資者姿態激活科技創新活力時,民間力量也開始勃興。

  長春市修正路246號,一艘兩層樓高的帆船模型鑲嵌於樓外,寓意把“創客”擺渡到成功的彼岸。這就是名聲在外的“擺渡創新工場”。投資人劉春生,原來做路橋、房地產生意,傳統行業不景氣,他手裡還有1個億的“閑錢”,轉身辦起了“孵化器”。

  我們抵達擺渡創新工場那天上午,正趕上有5個項目“路演”,劉春生一個也沒看中。創辦近1年裡,114個項目在創新工場路演了19場。劉春生看中了其中6個,投了4100萬元。

  “我自己的定位也是一個創業者,一切都剛剛開始。”劉春生自信滿滿。

  負責創業工作7年的大連人社局黨委副書記邸樹軍說,這半年認識的創業者,比過去5年都多,“大家都在拼,我500人的創業微信群就有7個,早晨5點多一睜眼,就能聽到微信群裡的響動。東北民間的活力迸發了!”

  雖然經濟數據下滑,但東北的確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現出強烈的吸引力。

  亞布力,陸昊眼裡“可能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黃金雪場,之前3個山頭分別歸廣電、體育、林業管。三虎相爭,導致“世界級黃金雪場”不溫不火。“絕症,沒治了。”10年間,很多治理方案無疾而終。

  “瑞士一個滑雪場分屬3個國家管關系都能理順,咱就這3個局還弄不利索?”2014年,黑龍江動真的了,打破山頭,成立一個管委會,實行“一卡通”,增加10條雪道和兩個纜車系統,並主動將國內外600多家旅行社請進來,當年游客就“井噴”,收入勁增40%。

  “闖關東”的后人,血液裡流淌著敢闖善創的基因。“30年前東北也是發達地區,別的地方能行,東北為啥不行?新一輪的振興,關鍵在於振興人心,在於哈下腰實干。”一位剛剛從深圳招商回來的區長,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慨。

  在東北一位省領導看來,中央關於東北新一輪振興的國家戰略已定,“東北需要做的,就是從戰術上去落實,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字——‘干’。不干,什麼都不行﹔實干,什麼奇跡都會發生!”

  (參與採寫:人民網譚樹森、白真智、劉陽、李彤、張曉赫、胡曉、段曉夢、王嘉澍)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3日 16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