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交匯處——敦煌古城因“一帶一路”煥發新活力(組圖)

2015年09月24日18:01  
 
原標題:東西方文化交匯處——敦煌古城因“一帶一路”煥發新活力(組圖)

敦煌鳴沙山(拍攝:台林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菲、台林珍、吳倩):敦煌是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小城,因莫高窟壁畫而聞名於世,漢代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也在敦煌。上千年前,敦煌曾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中心,絲綢之路的繁華曾在這裡呈現。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隻有四個,即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隻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敦煌曾經的繁華今日安在?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給古城敦煌帶來了什麼?

  兩千多年前,在敦煌這個連接東西的絲路要塞上,載著東方絲綢和西域玉石的東西方商旅,一次次帶著駝隊行經此地,促成了東西方早期的貿易繁榮,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進步。如今,更多的人坐著飛機來敦煌,卻選擇騎著駱駝這種古老的交通方式,在鳴沙山、月牙泉的沙漠裡,體驗敦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

  沙漠、泉水,壁畫,詩歌,敦煌的確是一個讓人迷戀的小城。尤其今年,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絲路旅游熱持續升溫。1至7月,敦煌市就接待游客346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四成。對此,莫高窟景區的導游董怡女士深有感觸:“我在這上班6年了,從沒覺得哪年像今年這麼累這麼忙的,人是一撥兒一撥兒的,前幾年還有喘氣的機會,再忙也不像現在人流這麼大的往上涌,‘一帶一路’確實是(敦煌旅游)給帶動起來了。”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最早由僧人樂尊開鑿於公元四世紀中期。后來,多個朝代的能工巧匠都在此開鑿洞窟,形成沙漠中的一座融建筑、彩塑、繪畫為一體的藝術寶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有洞窟千余個。經歷上千年風沙雪雨的洗禮,目前莫高窟有各個朝代的壁畫和彩塑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