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習近平的文藝精神論

【查看原圖】

  文學藝術,鑄造靈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描寫現實,提升境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啟迪智慧、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蕩滌靈魂。展現情懷,承載夢想。精神是文藝之魂,沒有精神也就沒有文藝。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弘揚七種文藝精神的論述,為文藝的發展與繁榮指明方向、設計頂層、注入動力、提振士氣。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習近平的文藝精神論。

圖為: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一、弘揚愛國精神增強人民骨氣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是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愛國即熱愛祖國,而祖國的直接體現是同胞,國家的直接體現是政權。易姓改號,謂之亡國﹔文化滅絕,謂之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不滅,則中華不滅。愛國,即愛文化,也就是守護中華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應當是自發的,源於基本的利益觀和良知,它仿佛溶化在人們的血液中,無法根本清除。由於幾乎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潛能,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同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

  中華民族悠久偉大,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它也是一種道德力量,它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樂於奉獻、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文藝應該時時唱響的主旋律。習近平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圖為:2014年12月20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澳門大學參與學生舉辦的

“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主題沙龍。

二、弘揚時代精神堅定必勝信心

  文藝代表時代風貌,文藝引領時代風氣。文藝和文藝工作者就要有所擔當,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創作、生產出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習近平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英雄們主宰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視野,當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時代精神的武器佔領他們的寶座。時代精神體現於社會精神生活各個領域的歷史時代的客觀本質及其發展趨勢。時代精神集中表現於社會的意識形態中,但並不是任何意識形態中的現象都表現著時代精神,隻有那些代表時代發展潮流,標志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生產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思想才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時代的客觀潮流是第一性的,時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時代精神的能動作用歸根結柢取決於它對時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的、歷史的特點,它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推陳出新。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創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是激勵一個民族奮發圖強、振興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構成同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國家、民族時代精神的內含以及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建設活動中所發揮出來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視其國民的理性程度與成熟水平,是衡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准。時代精神反映一個時代人類社會發展變化基本趨勢並已成絕大多數人民共同的心願、意志和精神追求。

  今天中國,改革創新是時代大潮、時代主旋律。關於改革,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習近平強調:“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關於創新,習近平指出:“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習近平強調:“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改革創新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創新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國富民的重要條件。改革創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精神應貫徹到文藝創作的全過程中。文藝的魅力,在於創新﹔文藝的繁榮,也在於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文藝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它的創新能力,面對時代更替與世界變化,中國文藝總是能夠以其深厚的根基,煥發新的活力。習近平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他還說:“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習近平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2】【3】【4】
來源:學習中國  2015年09月13日20:37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