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習近平的文藝精神論【3】

【查看原圖】

圖為:2014年5月30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

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觀看學生書寫的毛筆字。

五、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創造優秀作品

  習近平指出: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在跌宕起伏中不斷發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斷提升,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鑄就了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精神。

  和平共處、多元一體的“和而不同”精神。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華“和”文明中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內容。“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尊重自然、愛好和平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對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而非生態文明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作出巨大貢獻。“天人合一”的觀念說明,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規律運動,人也必須遵照天地規律去認識和改造自身,才能適應天地規律。

  兼容萬物、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作為中國傳統思想代表的儒、釋、道三家都有包容性,主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

  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的擔當精神。中華傳統文化突出個人對國家、民族的義務、責任與擔當。大丈夫頂天立地,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等浩如煙海的經典表達,就體現了中華文化偉大的擔當品格。

  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公平正義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這種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念,既顯示了作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顯示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重親情、講友善的人倫道德精神。我們生活在親情中,行走於友情中,親情友情為我們每個人構建一個小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儒家文化更為重視人倫道德精神,倡導人倫義務,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人文氣息。

  強調變通、與時俱進的開放變革精神。陰陽交互的運動觀充分彰顯了這種精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的民族是最早提出並踐行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民族。走出去、請進來,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啟示和豐富。

  習近平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圖為:2014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春節團拜會。

習近平同首都各界人士親切交談,祝賀新春。

六、弘揚中華審美精神提升鑒別能力

  習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隻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美學,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一門學問。作為哲學的重要分支,是人類以文藝方式審美把握歷史與現實在哲學思維層面上的一門學問。中國傳統審美認為,美在意象,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構建一個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實的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就是中國美學所說的“自然”,它不是邏輯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審美活動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動,美”在意象。中國傳統美學給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規定,是“情景交融”。但是這裡說的“情”與“景”,不能理解為互相外在的兩個實體化的東西,而是“情”與“景”的欣合和暢、一氣流通。

  “學習中國”小編認為,中華文化精神和中華美學精神是統一的。中華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則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思維和民族學理標識。一是天人合一的和諧包容的審美理念。先秦時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聖哲們開了把文藝和審美放到整個社會文化、宇宙自然、人倫道德的大視野中加以觀照闡釋的好傳統。如果說,老子的“道法自然”強調了天人合一,那麼孔子的禮樂觀和美善觀就凸現了從個體的社會責任出發去觀照人類的審美活動,而庄子的大美不言和逍遙至美則是從生命的律動來觀照人類的審美活動。這就奠定了中華美學的根基:講仁愛,重誠信,尚和合,求大同。二是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間情懷。中國哲人主張在現世人生的人間情懷中體味精神美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暢快,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物我兩忘”的逍遙,實際上一以貫之,都是一種入世與出世的交融統一,是一種生命的堅守與情懷,是一種精神的虛靜與高逸,是一種哲思的積澱和升華,也是一種真善美融會貫通的人生情致和審美旨趣。三是營造意象的詩性與寫意品格。中華美學精神重寫意。“美在意象”,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真諦。強調寫意的中華美學精神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氣、韻、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學理特質的美學范疇。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隻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健康持續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中心任務。

  習近平強調:“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1】【2】【3】【4】
來源:學習中國  2015年09月13日20:37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