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次仁在古格遺址的小家 攝影:駱紅秉
行走在古格王朝的各殿之間,巴次總有一種時間穿越的感覺,他用自己對唐卡的研究、對藏傳佛教及藏民族文化歷史的感悟,向游客們娓娓道來,充滿感情與敬畏,“(你看)這些壁畫有嚴重脫落,但這是自然的,在國家管理古格王朝(遺址)之前就已經變成這樣,國家管理之后就保護的很到位……(這些佛像)全部身長腰細,佛像講究很瘦,佛的身子很長,腰部很細,肚子肌肉突出,這是我們這個殿塑像的主要特點……這間殿的特點是天花板,所有的天花板都是用礦物質繪畫……所有壁畫必需按佛經記載來上色,顏色不能隨便畫…… 一個壁畫畫家首先要是文學家,他必需通曉文學知識,現在很多文化在失傳,我認為根還在文化上面。然后要學習度量經和佛教理論,有信仰,最后才是畫家﹔比如畫的唐卡背后要寫佛的咒語,要開光,才是完整作品……很多專家認為這個殿很早,我不那麼認為,因為我在壁畫上找到了格魯教的創始者像,從時間推算這座殿沒有很古老。”在游客眼中,巴桑次仁眼到手到之處都會立馬說出那幅畫或塑像的風格、年代,甚至使用了什麼顏料,儼然他幾百年前就參與修建似的。
最近五年來,中國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先后投資2.6億元人民幣用於包括古格王朝遺址在內的阿裡地區文物保護。巴桑次仁說,古格王朝遺址的大型修葺由國家來投資,小的修葺則可以利用游客們參觀時留下的香火錢,“修復是國家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文物保護,記錄牆壁裂縫,研究這些珍貴壁畫,我在這守著,對保護它們有幫助。”
送走游客之后,巴桑次仁就回到土山腳下那間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裡,屋裡擺放著一張單人床、一張用於吃飯、寫作的長桌,牆角立著放滿藏語和漢語歷史書籍的簡易書櫃、一台借來的電視機,還有幾副畫唐卡的架子。牆上挂著他的唐卡作品、一張台灣歌星周杰倫的海報、一把游客寄送給他的吉他。在這間小屋,巴桑次仁工作生活了三年。他除了留下少量生活費,將工資絕大部分4000元全都寄給父母,“我們都是一樣的年輕人,都喜歡現代化生活,誰喜歡這樣的地方?這個專業吸引我,所以我住在這裡。平時我看看書、畫唐卡。書是大學時攢生活費買的,那些是托人帶的。每星期搭游客的車去縣上(縣城)買白菜和土豆,夠吃一星期,還吃點糌粑。屋裡手機沒信號(時),出去找信號給家裡和女朋友打個電話。有電的時候可以看電視,電視是跟單位借的,打了借條。”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