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文正在指導牧民割草。攝影:付承堃
在這塊三公頃多土地上,韓俊文實驗性地種植了26種植物,從牧草、樹木到經濟作物。最終,紫花苜蓿因其返青率高、營養價值豐富、生長周期長達20年,成為他首選牧草。不過,當地百姓的質疑聲也一直伴隨著他,“當時我們聽人說,‘我們已經搞了10年了,還沒有成功,你們還在這個地方試,別浪費資金了吧。’好多人冷嘲熱諷地在說這事,我們心裡也沒什麼,想著試試看吧,沒試咋知道成功不成功呢。”
經過不同試驗種植方法,韓俊文最終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昆莎鄉紫花苜蓿種植面積第二年從三公頃多擴大到二十公頃。那段時間,他每天在地裡手把手地教農牧民種草近12小時。一個月下來,人瘦了至少十公斤。除了技術指導,他還幫牧民們算經濟賬,“我們一般用干草來換算。一畝地(約0.07公頃)能產2500到3000公斤新鮮紫花苜蓿,干紫花苜蓿就是700多、800多公斤。一隻成年羊一天吃兩、三公斤干草,一年就夠了﹔紫花苜蓿的利潤是種青稞的兩到三倍。一畝地青稞產值才400多塊錢,還要種子、肥料的費用,一年還要種一次。而種紫花苜蓿,隻要長成功了,也不割,零碎來賣,一畝地好一點的草就賣1200、1300元,不好的草就是1000元。老百姓對這草有了認識。”
從最開始抵觸,到后來積極種草,昆莎鄉老百姓逐漸看到了種植紫花苜蓿的經濟效益。這時,韓俊文又動了新點子,“2008年紫花苜蓿產量增大后,政府提出轉換老百姓的經營機制,也就是增加奶牛養殖。如果用大約半公頃地種紫花苜蓿,可喂一頭奶牛,一頭奶牛一年純收入就在20000塊錢,再加上賣草飼料,半公頃地的紫花苜蓿就可為牧民帶來30000元左右的純收入。”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