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追夢人(人民眼·本期聚焦·馬雲和阿裡巴巴的故事)

![]() |
1999年秋天,18個年輕人湊了50萬元在杭州西子湖畔謀劃創業。瞧,這個演講的年輕人就是馬雲。 |
論知名度,馬雲堪稱世界名人。
尤其是阿裡巴巴創造美國股市首次公開募股“史上最大”紀錄之后,他的名字更是成為新聞收視率、閱讀量和點擊率的保証。
不過,和馬雲面對面聊天,你會發現他的平實與隨和。他會直視你的眼睛,讓你感覺被尊重。如果是一圈人圍坐,他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的情緒。
瘦瘦的馬雲,反應極快,他的伙伴們形容:“這個人的腦子和嘴巴是通著的。”一開口,那些沒有打過草稿的妙語會汩汩滔滔噴涌而出。這些話,充滿哲理,令人回味,卻絕無囂張的味道。
從艱難困苦中打拼出來的他,深知一個道理:希望被人尊重,先要尊重別人﹔希望獲得成功,先要幫助別人成功。
“阿裡巴巴的中國夢,就是為全球服務”
阿裡巴巴夢的構筑,是在一次次挫敗中漸漸清晰的。
馬雲說,自己很平凡:大學考了3回﹔當年找工作被拒絕過30多次。去肯德基應聘,24個人收下了23個,他是唯一被刷下來的那一個。
1995年,阿裡巴巴成立4年前,杭州師范大學的英語教師馬雲去了一趟美國西雅圖,第一次接觸互聯網。而在國內,大眾對互聯網的了解還幾乎是空白。這個善抓機遇的年輕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來就做這個!
回國后馬雲請了24個朋友到家裡,說自己准備從大學裡辭職,投身互聯網。他花了兩個小時來說服大家。隨后投票表決,23個人反對。可他並沒有放棄,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街過巷兜售自己的觀點,四處籌措起步資金。
然而,他面對的是,四處貸款無果,赴國外20多次融資被拒。
收獲還是有的,挫折把17位和他有著同樣創業激情的年輕人緊緊團結在了一起。1999年秋天,18個同道者聚在杭州城西馬雲的家中。“每個人有多少錢出多少錢,但要留10個月吃飯的錢。不許問父母借錢,問父母借錢的話,明天把老爸老媽的退休工資搞掉了,那也吃不消。”
18個人湊了50萬元,平均每人2萬多元,當時35歲的馬雲算是積蓄多的,多掏了幾萬元。
說起當時的捉襟見肘,馬雲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們平時不打車,一次有東西要帶,於是馬雲和兩個同伴下決心打個的士。來了一輛車,以為是夏利,3個人招手,結果停下來是輛桑塔納,於是3個人齊刷刷地把頭轉了過去。“桑塔納的起步價要比夏利貴,當時我們沒錢,一分錢都得省。”
盡管如此,阿裡巴巴一開始就是家“放眼世界”的公司,開業時馬雲曾帶著團隊在獵獵秋風中宣誓:“我們一定要打造一家讓世界矚目、讓中國人驕傲的公司!”
創業伊始,也曾有過分歧:為大企業服務,跑跑關系,來錢快﹔為小企業服務,到處吃閉門羹,似乎摸不到什麼商業模式。電子商務到底往哪個方向走,企業要怎樣活下去,創業幾年之后,馬雲站在了抉擇的十字路口。最后定位是:做小微企業的服務商。“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是幸運的。”馬雲說。
從一開始,阿裡巴巴幾乎所有重要會議,都留下錄像和錄音,以備將來查考。就好像當初創業者知道這家公司將會多麼成功,甚至會作為一個現象留給后來者研究。“全世界沒有一家公司這麼做的,很多人羨慕不已。”馬雲說。
阿裡巴巴取名的故事如今已是耳熟能詳。創業伊始,他就想給未來的公司取一個全球化的名字。在美國舊金山,馬雲在吃飯時問服務員,“你知不知道阿裡巴巴?”女服務員說:當然知道,阿裡巴巴芝麻開門。馬雲到新加坡,又跑到街上問人,看阿裡巴巴是不是一個世界通行的名字。最后,有了今日的阿裡巴巴。
幾年后,走在美國紐約的街頭,很多人能夠認出這張標志性的中國面孔。馬雲去餐廳吃飯,有人在他不知情時買了單﹔去酒吧,有人送他免費的雪茄。這些慷慨的人當中,有的會給他留下一張紙條說:“馬先生,謝謝你,我通過阿裡巴巴這個平台賺了很多錢,所以我請你。”
有夢想,還要靠“專注”去實現。馬雲說,地上有9隻兔子,他隻會死盯1隻兔子抓。“你盯牢9隻兔子都想抓,1隻也抓不住,死盯1隻就贏了。阿裡巴巴一開始就是鎖住了電子商務、鎖住了小企業。”
光陰荏苒,16年過去,超過900萬的創業者和超過3億的買家在阿裡巴巴連接,每天有150萬快遞人員帶著3000萬個包裹送往世界各地,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創造了1200萬個工作崗位。螞蟻金服服務了超過5億實名支付用戶,旗下的余額寶服務用戶超過1.3億,累計為用戶帶來收益超過384億元。去年轟動全世界的上市,阿裡巴巴融到250億美元,市值排在全球前列。
今年的6月和7月,馬雲“馬不停蹄”地幾乎繞了地球半圈,一邊是給阿裡巴巴3億多的買家全球掃貨,一邊推介更宏大的中國夢。
6月9日馬雲應邀在紐約經濟俱樂部做主題演講。之前隻有兩個中國人獲邀來此演講,一位是朱镕基,一位是董建華。
對著近千位商界領袖、投資界精英,馬雲說:“每天,阿裡巴巴平台都有上億‘飢渴’的消費者來購物,這就是我們來到這裡的原因。阿裡巴巴的中國夢,就是為全球服務。”阿裡巴巴的願景是“全球買、全球賣”——未來10年到20年,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買到任何地方的產品,也可以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世界各地。
馬雲的演講獲得了掌聲。“人類的夢想沒太多區別。巴菲特、比爾·蓋茨、孫正義,這些人我都很熟。我沒看出來他們和一般人有多大的區別。或許是我們都有一顆大心臟,希望完善這個社會。”馬雲說,今天阿裡的全球化,不是代表中國企業去征戰世界,而是給世界帶去更多的驚喜。
“科技背后的夢想改變了世界”
大浪淘沙,和馬雲同期創業並且當初活得很好的企業,許多已如泡沫崩散。“不懂技術”的馬雲,是怎麼帶領阿裡巴巴幾乎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國乃至世界互聯網發展的鼓點上?
他半調侃半當真地說:“正因為不懂技術,我們公司技術最好。如果我很懂技術,我們公司的技術人員就會很悲摧,我三天兩頭會告訴他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也正因為不太執拗於技術的細節,馬雲對技術的理解超出了技術本身。他提出,互聯網技術必須變成一種普惠的技術從而來改變世界,雲計算應該變成水和電一樣的資源。他甚至大膽地說出,IT(信息技術)時代將被DT(數據技術)時代取代。
2009年9月,阿裡巴巴的第二個十年開始,馬雲拍板做“阿裡雲”,想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的建設從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轉型為數據公司。那時候雲計算還停留在實驗室,大數據在世界上幾乎沒什麼人提過。由於馬雲的固執——“我一定要這個,不管怎麼樣,你就給我堅持”,阿裡雲做得“最傻”也最堅決——每年投入幾十億元,1000多名頂尖的工程師日夜研發自主可控的基礎性系統。當時國內別的大公司也想做,但技術出身的首席執行官一玩,就感覺這個東西玩不出來,難度太高,投入太大。而被馬雲逼著做的阿裡雲,沒想到堅持了5年真給做出來了。
5年后的11月11日,天貓的1.88億筆“天量”交易,依靠阿裡雲的支撐,實現了零漏單、零故障。
在今年3月的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演示完支付寶“刷臉支付”的馬雲說了一段話:“我們還沒搞懂PC互聯網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我們還沒搞懂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來了。我相信,是科技背后的夢想改變了世界。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永立發展潮頭。”
“阿裡巴巴創於中國,為世界而生。現在正是我們進一步努力的大好時機,把西方的中小企業和東方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連接起來。”馬雲頻頻說起“一帶一路”,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時代和世界的擔當,將為沿線國家和全球中小企業帶去機會。他覺得,“一帶一路”離不開“一網”,通過互聯網,讓許多國家的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富裕起來。
阿裡巴巴的“海外淘寶”——速賣通,短短幾年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互聯網的神奇之處在於,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當地連一個阿裡巴巴的人都沒有。
北京雅寶路、義烏小商品、福建母嬰鞋服等借阿裡巴巴平台集體出海,讓國外消費者獲得跨境購物的別樣體驗。去年“雙11”,俄羅斯莫斯科一位婦女買了一件來自北京雅寶路商家的羽絨服,借助莫斯科本地倉,速賣通配送到家隻用了2小時24分鐘。
在塞拉利昂生活的英國人斯坦芬妮,在網上找到了速賣通,發現這些來自中國的貨物非常便宜。她先是自己買,很快又成為賣家。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蔓延開后,更多居民不出門,在網上從中國訂購全家的日用品……
從美國和歐洲買到生鮮食品、母嬰用品和化妝品,對我國消費者來說,早已不是夢想。通過阿裡巴巴的“天貓國際”,他們從美國俄勒岡和巴爾的摩購買運動裝備,從法國購買紅酒和鵝肝,從加拿大買來龍蝦……2010年以來,我國消費者的跨境購物增長10倍,2014年達到200億美元。
有一次,美國駐華大使找到馬雲,“馬先生,你能不能幫我們賣點櫻桃?”馬雲回答:“行啊,為啥不行?”但阿裡巴巴平台開始推銷美國櫻桃的時候,櫻桃還都在樹上呢。所以就開始推廣網上預訂,有8萬名中國消費者參與。櫻桃一成熟,48小時內美國櫻桃就運到了中國。2014年,美國櫻桃在阿裡巴巴上的銷量達到600噸。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進入一個國家當老大。改變和幫助了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馬雲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