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當年的戰斗場景,楊良平依然情緒高漲 攝影:高宇
此時已是1937年年底,來到南京的楊良平,經歷了抗日戰爭歷史上最黑暗的6周時間——南京大屠殺,“什麼叫大屠殺?我們也不曉得。那時候老百姓啊,繳了槍的國民黨軍人,全部被趕到玄武門外長江邊上,江邊也沒有船也沒有橋,被趕到長江邊上再也走投無路隻有死,日本人架了無數架機槍在城樓上,什麼叫大屠殺啊,機槍迫擊炮,炸的炸燒的燒,我一聽到槍炮聲我就曉得了,我就趕緊向下關這面跑。”
跑到下關一個燈塔附近,一個沒上過戰場的士兵,把身上的武器彈藥交給了帶著排長軍銜的楊良平。楊良平手上有了槍,頓時有了信心,心想,日本人要是來了肯定讓他們有來無回。楊良平一路走到江邊,看到尸體鋪滿了整個揚子江,江水都被染成紅色了,心裡充滿了憤恨,這是真真正正的大屠殺啊,日本人把人不當人啊。
從1937年8月淞滬會戰開始,一直到被迫和部隊一起撤退到南京,楊良平身上共受傷7處,有的是槍傷、有的是燒傷、有的是刀傷。可是楊良平用堅定的語氣說,“不流血、不流汗的,算不得真正的軍人。我渾身是傷,頭上,兩條腿上,這裡、這裡……”
離開南京后,楊良平跟隨部隊一路輾轉撤往武漢。直到1942年春天,楊良平所在的36師106團,因傷亡慘重,被整編進71軍88師2026團,更新裝備后開赴雲南。
1944年4月下旬,蔣介石簽署了《中國遠征軍怒江作戰命令》,拉開滇西大反攻的序幕。楊良平所在的部隊從保山前線開往鬆山戰場,投入鬆山戰役。
鬆山戰役中,中國軍隊傷亡慘重,戰事推進以米為單位,戰斗進入膠著狀態。說到戰況的慘烈,楊良平沉默不語,強忍住淚水,良久才繼續說道:“戰士們都是踩著戰友的尸體往上沖的,一場戰斗下來,有兩個團人員所剩無幾,幾乎全部打完了。”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