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題問答
1.你知道父親節嗎?希望怎麼過這個節日?
父親節跟生日一樣嗎?我兒子好像給我過過,就是給我送點吃的,或者帶我出去吃。我不過也可以,孩子工作忙,我珍惜現在的生活就好了。
2.你為自己的父親過過父親節嗎?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麼時候?如果沒有,為什麼?
我父親什麼節都不過,也不知道父親節。過去家裡窮,他都不讓我母親出去串門,怕碰見別人吃好的穿好的,自己沒有。過年了都省著花錢,不怎麼過節。
3.最近一次見到孩子是什麼時候?
每周見一次,孩子會定期來看我。
在國外工作的父親
孩子最愛問“什麼時候回來”
希望我的父親身體健康,我的兒子快樂成長。 ——楊明利
2007年6月,楊明利加入中鐵建公司,外派到非洲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工作,在非洲一待就是8年。其間,兒子經歷了牙牙學語、第一次爬行和站立、踏進幼兒園校門……而這一切,楊明利隻能從妻子發來的照片中了解。
隻陪孩子過過一次生日
北京與阿布賈相距20小時的飛行時間,工作頭5年的春節,楊明利都沒能與家人團聚,有了孩子后,假期基本穩定在一年兩次。
2011年1月,兒子洛熙出生時,楊明利所幸剛好有假期陪著妻子生產,但沉浸在得子的喜悅中不到30天,連滿月酒都沒能參加,他又踏上了去非洲的航班,再見時兒子已經半歲多。
如今,孩子已經四歲半了,楊明利卻隻陪兒子過了2歲的生日。
最怕孩子問什麼時候回
平時,孩子總愛拿手機發來微信詢問爸爸的歸期。前日晚上,洛熙就在電話裡反復問楊明利:“你什麼時候回來?你也不管我,也不回來。”楊明利說,“什麼時候回來”是孩子最愛問的問題,也是自己最害怕回答的問題。
楊明利最難過的一次離別是一年前的一個晚上,洛熙正玩得起興,看到爸爸拉出行李,突然沉默起來。
“爸爸要去上班了,過一段時間回來。”“不要。”“爸爸給你買玩具好嗎?”“不要。”
狠下心來跟孩子說“再見”時,洛熙卻再也不應聲,獨自跑到客廳一角坐著,直到楊明利出門,他也不理會,不說再見。
洛熙在楊明利眼中是有些倔強的,當著父親的面,兒子像個小男子漢一樣從來不哭,但父親離開后的幾天,他會跟媽媽哭鬧,一直找爸爸。
孩子生病時 心裡憋得慌
對於遠在異鄉的楊明利來說,最大的遺憾是從未去幼兒園接送過孩子,他甚至不知道幼兒園在什麼位置。“我虧欠孩子的太多,關於他的一切我似乎都很模糊。”
記不起孩子第一次會叫爸爸是什麼時候,也未經歷孩子學會走路的時刻,也不知道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時的情景。這一幕幕,楊明利隻能從妻子發來的照片中想象。
在非洲工作的日子是單調的,每逢佳節公司會組織活動慶祝,但是思親的情緒仍揮散不去。
然而,楊明利最想家的時候並不是逢年過節,“當我知道孩子生病需要我時,就特別難受。”楊明利說,孩子病著,自己在異鄉無能為力,心裡憋得慌。
楊明利想過把妻兒接到身邊,但尼日利亞的環境和條件又不如國內,隻好忍受著離別之苦。
“以后的工作不好說,我現在也想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一定要回去,但說不定。”楊明利記得兒子喜歡蜘蛛俠和忍者神龜,他希望能盡快成為孩子的“蜘蛛俠”,守護著他快樂成長。
■ 同題問答
1.你知道父親節嗎?希望怎麼過這個節日?
知道有這個節日,因為孩子我才有資格過這個節日,但他還小,不懂這些。如果我在他身邊,會帶他出去玩,看看動物什麼的,隻要他開心我就很滿足了。
2.你為自己的父親過過父親節嗎?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麼時候?如果沒有,為什麼?
父親今年69歲了,老一輩的人不知道這些節日,我也從來沒為他過過這個節日。但這次既然提到了,我應該在父親節這天給他打個電話,祝老父親節日快樂。
3.最近一次見到孩子是什麼時候?
今年春節回家見了孩子,待了30天,而再上一次見面,是半年前。
“北漂”父親
不會再讓兒子離開他的孩子
“父親”這個詞在我心中是很重要的,他是一家人心中的頂梁柱,是家庭地位比較重要的人。 ——陳金平
陳金平離開老家已經18年了,1997年1月17日,他同妻子來到北京打工,將女兒和兒子留在老家。頭三年,孩子是夫妻倆一個不能說的話題,夫妻倆想孩子,可那時掙得太少,近500公裡的路,不算遠,但沒錢買車票,回不去。
2004年,女兒想父母,過年來到北京后便不肯再回河北。而陳金平的兒子,每年幾乎隻能見到父親一次。
北漂前三年沒見過孩子
在老家時,陳金平一個月隻有50塊左右的收入,種地掙不來錢,夫妻倆便合計著來北京掙大錢,給孩子們把學費賺出來。那年,兒子15歲,女兒12歲。
陳金平回憶,北京的工作並不如預計的那樣好找,幾番周折,陳金平被現在工作的社區錄用,一個月工資是480元,夫妻倆舍不得吃穿,一月僅能攢下200元。
陳金平說,為了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仗著年輕,他當時還找了一份夜間打更的活,一月工資400元。初來北京的五年,陳金平幾乎沒有好好睡上一宿覺。
陳金平回憶,1997年時,一張從邯鄲來到北京的車票是32元,就是這32元,讓夫妻倆3年沒見過孩子一面。那3年,孩子在夫妻倆之間是一個禁忌話題,誰都不能提,一提兩人就止不住地抹眼淚。
2000年,生活稍好一點,兄妹倆終於坐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來到北京的那一夜,一家4口人抱在一起哭了許久。
每次見孩子都發現變化
從那一年開始,兄妹倆每年春節都會坐車來北京和父母一起過年。
每一次,陳金平見到孩子,都會發現他們有了新變化,個子更高了,模樣更好看了,孩子更懂事了。孩子見到父母,也總有說不完的話,他們同父母分享生活上的瑣事,講述別人家的孩子平時怎麼跟父母在一起。
陳金平曾想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學,可想一想覺得不現實,“家裡不富裕,接過來沒錢供他們念書,在北京也找不到合適的學校”。
沒有陪伴孩子們成長,陳金平心裡也有一點不舒服,他覺得自己虧欠孩子很多,可嘴上也隻能說為了這個家,暫時的分別也隻能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不能再讓孫子失去父親
離開老家的前幾年,每次孩子來北京都會哭。2004年,女兒過完年后便決定不再回家上學,她想跟父母在一起。此后,兒子一個人在河北畢業、就業、結婚、生子。
回想沒有陪伴兒女成長的這些年,陳金平坦言自己並不后悔,因為那段時光即使后悔也無法再找回來。
最近,陳金平當上了爺爺,平時給小孫子打電話成了他最快樂的事情。他說,他不會讓兒子走跟他一樣的“老路”,孩子應在父愛的呵護下成長,“兒子缺失的父愛陪伴,不能讓孫子再次承受。”陳金平說。
■ 同題問答
1.你知道父親節嗎?希望怎麼過這個節日?
我不知道父親節,不知道孩子們知不知道。我希望他們這一天能給我打個電話,但沒電話也沒關系,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小孩,也忙。
2.你為自己的父親過過父親節嗎?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麼時候?如果沒有,為什麼?
我父親過世得早,沒有為他過過父親節。
3.最近一次見到孩子是什麼時候?
最近一次見到兒子是過年的時候,而上一次見面是去年春節。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相蓉 程媛媛 李馨
攝影/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薛珺
上一頁12 上一頁12
(來源:新京報)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