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山水一半新城 一半生態一半產業
重慶兩江新區 智慧+自然的魅力【2】

詳細報道:兩江新區 五年一個大驚喜
兩江新區渝北寶聖湖。張清善攝(人民視覺)
重慶朝天門碼頭,長江和嘉陵江交匯。北望對岸,兩江環抱處,遠眺高樓鱗次櫛比,近觀江灣綠意蔥蘢。這裡,是江北嘴,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CBD——兩江新區的一個閃亮窗口。
圖覽兩江,看得見的新區輪廓宛如飽滿的綠葉:城市依山傍水,工業園區林蔭簇擁﹔置身兩江,看不見的“大生態”理念正在生動詮釋:產業與生態親如一家,人與自然合若一體。
五年時間,兩江人給出的答案令人驚喜:產業追求綠色增長,城市積累綠色財富,百姓享受綠色福利,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邁向協調發展兩不誤。
產業生態——
高標准布局:不僅要有大塊頭產業集群,還要有新興戰略產業,走低碳經濟之路
“新區要有新區的品位。”作為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的產業布局堅定地選擇了高標准。
抓大。“5000億汽車、4000億電子、2000億裝備”被確定為三大產業集群。
如今,全球的筆記本電腦,每5台就有1台是兩江造﹔汽車,8家整車企業、458萬台整車的產業布局已完成﹔千億級光電顯示產業集群初現雛形……
抓新。新能源汽車、顯示面板、集成電路、雲計算及物聯網、機器人、新材料等9大產業被確定為主攻方向。
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在這裡集聚。
水土工業園雲漢大道旁,幾棟灰色復合建筑,看上去不起眼,提起來堪稱“大咖”。這裡是亞洲最大的獨立電信服務提供商——太平洋電信去年在重慶投運的數據中心,結束了重慶沒有高等級數據中心的歷史。
走進數據樓內的“03”模塊,5000平方米的機房, 2000台服務器在國際標准的環境下運轉。正在這裡進行服務器維護的重慶螢火虫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以前重慶沒有多線機房,隻能把服務器放在江蘇。“這裡網絡資源穩定,離得近,維護成本降好多。”
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在這裡問世。
3月上旬,全球首批量產石墨烯手機在重慶發布。石墨烯,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率最高、透明性良好的一種碳材料。圍繞石墨烯,兩江新區布下“先手棋”,依托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制石墨烯薄膜,開發出石墨烯觸摸屏。目前,年產1000萬片單層石墨烯薄膜生產線已投產運行。
綠色發展,不是簡單的GDP增長,而是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態文明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美好的環境需要向低碳綠色經濟要答案。作為國家級新區,建立系統化的綠色高標准,生態兩江的目標才能實現。” 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說。
在兩江,乃至重慶,投資300多億元的重慶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也稱得上是“巨無霸”。與綠色發展相匹配,京東方打造“綠色工廠”也是由內到外。廠區內,小山、水景與綠地相映。穿上全套的無塵服,進入彩膜工廠生產車間,節能環保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水,清洗機中的水在4個水箱中循環使用,由清到濁“各盡其職”,節水80%,最后排到廢水池,再進行重新淨化﹔氣,后烘爐中產生的230度高溫氣體,過去按廢氣排掉,現在裝上了節能回收裝置,節電49%。
政務生態——
政府瘦身提效:不僅要有綠色的自然環境,還要有清新的政務環境
走綠色發展之路,不僅要有一流的硬件,更要有一流的軟件﹔不僅要有綠色的自然環境,還要有清新的政務環境。
“從簽訂投資協議到完成所有証照,隻用了兩個月。管委會幫我們協調市政設施等配套工程,專業又高效!”談起落戶兩江,奧特斯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正鏘真心點贊。
奧特斯的感受,源於兩江對綠色政務環境的打造:政府瘦身提效,貼近市場主體抓服務。
一心一意做服務。
走進兩江新區政務中心大廳,一塊電子屏,正滾動播出中心所受理審批事項的辦理情況。一旁的小格子裡,整齊碼放著小冊子,這是政務中心行政審批事項的告知單。“辦理審批事項,容易形成藏著掖著的‘口袋標准’,我們把標准、流程、進程公開公示,就是要陽光化。”政務中心主任鄧科說。
“兩江的效率讓人驚嘆!”6月3日提交資料,4日上午就拿到了批文和營業執照,落戶兩江的某韓國汽車零部件公司負責人李先生由衷地稱贊。
一心一意幫企業。
為提升環境服務效率,新區管委會2012年、2014年兩次出資共300萬元,購買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無償提供給入駐企業,極大地縮短了環評編制時間。企業入駐兩江,不管規模大小,配套設施園區全管,並為企業配服務專員,專門負責行政審批事項。
重慶富碩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兩江科技創新中心不久。這家高科技民企研發的節能芯片,核心技術全球首創,可實現電器待機零功耗。
提起新區對企業的幫助,公司總經理劉忠憲感動不已:創業千頭萬緒,新區從提供辦公場所到通訊、交通、餐飲服務,全方位保障﹔遭遇市場瓶頸,服務專員幾乎天天往公司跑,為市場推介牽線搭橋……有了“紅娘”,富碩很快走上正軌,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清新的政務環境,離不開干部的素質能力和工作作風。“低調務實、少說多干,敢於擔當、積極作為,推動開放質量提升”,兩江人以行動響應著重慶市委的號召。
城市生態——
產城融合:不僅要規劃產業,還要建設城市,不僅要聚“物”,還要聚“人”
“新區建新城,不唱空城計!”兩江從一開始就明確:不僅要規劃產業,還要建設城市﹔不僅要聚集“物”,還要聚集“人”,走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融合發展的路子。
龍興,5年前只是個小鎮,現在是個新興的工業園區。龍興的很多老住戶,如今生活在和合家園小區。在大門口,記者碰到了剛下班回來的李錦志和兒子李峰。
老李在征地辦當保安,兒子在龍興工業園區的上汽通用五菱重慶基地工作。時間回到5年前,李錦志在龍興鎮石溪村務農,兒子在外地打工。2010年7月,龍興工業園區開工建設,李錦志一家的生活也隨之大變。一家人搬進了和合家園,由於是拆遷安置,房價比外面的低很多。小區裡連鎖超市、文化活動室,幼兒園、小學啥都有,小區門口進重慶主城的公交車幾分鐘一趟。
安居的願望實現了,樂業也有優先權。
李峰參加了園區的就業培訓,不光不交錢,還補貼500元。培訓結束后,他被推薦到園區的公司就業。
新區探索產業園和家園結合的新模式,產城融合、城鄉統籌的步伐正在加快。“李錦志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本地戶有安置房,活得“巴適”,外來戶有公租房,同樣感覺蠻好。走進魚復工業園區的魚嘴福居小區,咖啡色的高樓,樓宇間寬敞開闊,綠化帶點綴其間。如此“高大上”的樓盤,其實是個公租房小區。
牟倫平的家在6棟4樓,兩室一廳68平方米。女主人董玉濤熱情地介紹:“房子敞亮,小區綠化好,生活挺方便。”
牟倫平是重慶萬州人,前年來到魚復做廚師。去年7月,董玉濤也帶著孩子來了。先得解決住的問題,牟倫平到魚嘴福居小區的客服中心填了申請表,不到一個星期,房子就下來了。月租金780元,買點家具家電就能住。
自然生態——
生態第一:不僅要有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還要有舍得利益的斷腕勇氣
“新區的生態布局,就是十個字:兩帶、四山、十廊、百園、綠網。”對著規劃展覽館的巨型沙盤,兩江新區建設管理局局長楊治洪如數家珍,“長江、嘉陵江濱江景觀這兩帶是‘核’,四座山的森林屏障是‘肺’……點面結合,形成生態綠色的毛細血管。”
“綠”,是兩江新區5年來對“生態環保”理念的執著追求。
規劃生態,需要有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
龍興工業開發區有個大型商業項目,外籍設計師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地形,僅按一個標高設計。新區規劃分局負責人前往北京十多次,與設計方反復溝通,最終根據實際地形地貌,改為分成三級標高建設,既符合了生態要求,又保護了山城面貌,還節約了工程造價。
堅持生態,需要有舍得利益的斷腕勇氣。
漫步兩江龍灣公園,滿眼蔥綠,一片花海更是引人注目:澳洲馬鞭草、柴嬌花、鬆果菊、細葉芒等數百種花卉,讓游人四季都能觀賞。這個佔地2300畝的城市公園,佔據城市核心位置,離龍興產業園區隻有1公裡。
污水處理廠也有臨時的?記者在龍興工業園區就見到了一個。因為征地拆遷,附近農民住進了安置房小區,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尚需時日。為了旁邊的御臨河不受污染,園區投資2000多萬元建起臨時污水處理廠。
發展生態,需要科技來支撐。
新區秉持“智慧+自然”的理念,依靠一項項環保、智能技術的先試先行,不斷打造兩江綠色生態版圖“升級版”。
悅來新城被納入國家綠色低碳生態城區示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這裡,可再生能源、地源熱泵、集中供熱供冷等生態技術的運用,向人們展示出一座“會呼吸”的愜意城市。目前,兩江總部智慧生態城一期項目已初具規模。
憑借“綠色”競爭力,打好“生態”這張牌,兩江未來可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6日 06 版)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