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拉”活一個貧困縣(人民眼·本期聚焦·同步小康)

![]() |
圖表數據來源:化隆縣就業服務局 |
![]() |
化隆縣黃河生態綠洲園內的拉面匠雕塑。 |
“砰!”
一男子扣動標有“中國化隆”的仿制式手槍。買方點頭,嘴角掠過一絲微笑。
槍聲剛落,警笛四起,埋伏多時的警察一把摁倒試槍男子。“交易”落空,那名男子用親手制造的手槍,把自己“射”進鐵窗,至今仍蹲在“裡邊”。
“啪!”
在武漢開拉面館的青海化隆人馬甘(化名),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三拉兩纏,一碗香噴噴的拉面做好了。食客付完錢,美滋滋地品嘗拉面……馬甘用一碗碗拉面,拉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試槍的是我堂哥,買方是內線。過去窮急了,造槍賣錢。我也曾差點走上邪路,現在出來開拉面館,掙多掙少,心裡踏實。”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回族佔一半多,漢、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溝溝坎坎把全縣“切”得七零八落。十年九旱,天災頻發,23萬農民基本靠天吃飯。
過去一提化隆——窮!上世紀80年代,化隆超過六成的農戶為貧困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如今變了。靠著一碗拉面,昔日“食不果腹”的化隆農民,走出大山,進城創業,帶動就業。1988年從廈門起步,化隆人把拉面館開遍全國,目前達1.2萬余家,其中多數打“蘭州拉面”牌子。去年近8萬拉面大軍“拉”回5.7億元,是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倍多,佔農民務工收入七成。
奮進在同步小康新征程,西部各地各有各的路子,化隆如何闖出一條適合多數普通農戶脫貧致富的路子?青海人為什麼打“蘭州拉面”的牌子?面對連鎖化、品牌化的市場競爭,化隆人還能“拉”多久?
“金霸頭”成“面霸頭”
“淘金是窮逼出來的,改做拉面也是逼出來的。”牙什尕鎮城東村的冶沙拉說。他眉宇間尚有藏不住的“霸氣”。
城東村2000多人,過去人均1畝多地,多在山上。“小麥畝產300來斤,不下雨就絕收,很多人吃不飽。”
再窮也得糊口。上世紀80年代,當地農民加入淘金潮。開一輛“尕手扶”,編織袋裝點饅頭,顛到青海西部等地,撅著屁股挖沙金。帶工的叫“金霸頭”,夏天干3個月,每個小工能“挖”2000多元,“金霸頭”掙萬余元,成為揚眉吐氣的萬元戶。
冶沙拉有正規手續,最多時拉了700多人,有3輛卡車,是全縣乃至全省出名的“金霸頭”。每年春節后,他家就擠滿人,一些鄉親悄悄塞上一包幾元錢的茶葉、冰糖,求他把尕娃帶出去挖金。村裡大多數人參與挖金,全縣“淘金部隊”曾有幾萬人。
1989年春,冶沙拉帶人到無人區採金,雨雪連連,苦哈哈28天,竟然隻“磨”了20公裡的路。5月底,楚瑪爾河附近突降大雪,周圍頓成沼澤,許多手扶拖拉機陷進泥坑。“那次估計有幾萬人被困,凍死病死的有不少人。政府派直升機,空投衣服、饃饃和藥,這才得救。”
縣志載,那次化隆500多人被困。
“鐵锨把蹭手著渾身兒酸,手心裡的血泡著全磨爛……一路上的寒苦哈說不完,沙娃們的眼淚淌呀不干。”一曲青海花兒《沙娃淚》,唱出了採金之苦、致富之難。
從人工到機採,冶沙拉在“刀尖上”行走多年。高投入、高風險。其間,他投資買的幾十間商鋪全賠了進去,曾經顯赫的“金霸頭”有點惆悵。
后來,為保護生態等,國家嚴禁私挖濫採。正是那些年,一些化隆農民開始到內地開拉面館——從面裡“淘銀”。
2007年,賦閑的“金霸頭”冶沙拉南下廣東中山,加入拉面大軍,當年淨賺3萬元,后又陸續增開幾家拉面館。“我們一大家子共開了40多家面館,帶動200多位親友、老鄉參與。一個普通面館,一年能掙10多萬元。”現在,有人稱他家是“面霸頭”。
城東村500多戶,1999年退耕還林,人均僅2分耕地。無序採金被禁后,許多村民像冶沙拉一樣轉向“淘銀”。如今在內地開了190家拉面館,每年至少“拉”回2000多萬元。
農民脫貧,總有試錯。採金有風險,某些化隆人還玩過更危險的——造槍!
“化隆造”轉“化隆灶”
“你們是哪裡人?”
“化隆的。”
“沒聽說過。”
“這個知道嗎?”做出扣扳機動作。
“化隆造!”
“現在改‘化隆灶’了,做拉面。”
許多內地人不了解化隆,一些拉面戶無奈地用舊事“推銷”化隆。
造槍,曾給化隆留下苦澀的印記。
上世紀80年代,少數化隆農民在自家地窖裡裝配仿制式手槍,賣給外地人。非法造槍一度波及5個鄉鎮幾十個行政村。
“知道造槍違法嗎?”
“我是文盲,不懂法。”
“為什麼造槍?”
“賣錢,買化肥,買面。”
當年,化隆農民韓某、馬某因造槍被判入獄,這段問訊的回答令人心酸。不懂法的背后是貧困作祟,窮是惡之源。
化隆多數地方海拔超2800米,嚴冬漫漫,適合長庄稼的無霜期僅3個月。春旱、冰雹、滑坡等災害,讓農民常生活在“不確定性”中。
那時,化隆農民真窮、真苦、生活真難。1986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300元。一畝麥子收300多斤,賣100多元。據稱,造槍,每支成本100多元,一周制成,出手能賺500多元。來錢快,讓部分農民走上不歸路。
造槍賺錢,國法不容。當時,化隆縣公安局在一個鎮設分局,成立緝槍大隊﹔在槍患嚴重的新樂村(化名)建警務室,常駐民警三四人。這種“高配”在全國都不多見。
現在武漢開拉面館的馬甘,幼年穿家人做的布鞋,底子破了就墊塊布接著穿。他原打算跟一個親戚造槍,父親說:“你要是干這個,就和你斷絕關系!”馬甘背過身,一拳砸在牆上,最終放棄。
一天早上,馬甘剛睜眼,村子已被執法人員團團包圍,青壯男子被一一排查。附近新樂村100多人被帶走,至今仍有許多人在“裡邊”。新樂村從此蒙上了陰霾。
治槍先治窮,當地有意識地引導槍患嚴重地區的村民外出做拉面,變“化隆造”為“化隆灶”。馬甘來到天津,先在拉面館打工,后開了家拉面館。如今在武漢落腳,老老實實做拉面賺錢,蓋起了新房。
暮氣沉沉的新樂,也轉向“化隆灶”。1997年前后,村民馬合(化名)兄弟第一批走出山鄉,到鄭州做拉面,親帶親,鄰幫鄰,全村700多戶,陸續有260戶加入拉面大軍,其中也有刑滿出獄、改邪歸正的。馬家兄弟分別蓋起新樓房,屋裡鋪著地板,還有洗澡間。
今訪新樂,村裡人不多,房子嶄新。村民不願再提“化隆造”,問到拉面館,都會打開話匣子。一位村干部說:“一些人過去走了彎路,做拉面起步晚了,要不早都發財了。”
他們起步晚了,誰是早起的“鳥兒”?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