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寫
93歲老兵希望送德軍尸骸回家
俄羅斯國歌響起時,縮在座位裡的93歲老兵瑪利亞向上伸出一根手指左右搖擺。她回絕了身邊年輕姑娘試圖幫她站起來的好意。
這位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老兵堅持自己站起來,向國歌致敬。
為了趕來紀念二戰勝利七十周年,瑪利亞孤身從克裡米亞的家中來到莫斯科。一根拐棍,一個磨破了邊的雙肩背包是老人全部家當。
老人的記憶有些恍惚,一會說自己孤身前來,一會又說是和克裡米亞的幾位老戰士一起被接到莫斯科。
不過聊起戰爭和外婆,她灰藍色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她說,16歲那年為了保衛莫斯科,她和外婆來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任務是破壞德國人的進攻。由於年齡小她當時隻負責安裝電話線,外婆則把炸彈放在德軍的必經之路。
“后來德國人發現外婆埋炸彈,就把外婆抓了起來剝光了衣服后殺掉了,”她說外婆罹難后自己成為了一名游擊隊員。
老人不願回憶和德國人作戰時的情景,說太慘。老人也不願意展示自己戰爭年代的照片。她笑著說,自己年輕時很丑。
老人說,戰爭結束后她和丈夫離開莫斯科到克裡米亞生活。“我希望平靜地生活。”
在克裡米亞,瑪利亞經歷了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丈夫去世和不久前的克裡米亞騷亂。
“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從來也沒想離開我的小木屋”,瑪利亞說,不過這一想法在今年有了改變。
她說,在一次耕地時發現自家地裡埋有多具當年德軍的尸骸。別人勸她直接扔掉,可她認為,即使是德軍,死后也應受到尊重。她說,她來到莫斯科,除了參加閱兵慶典,還有就是想找政府解決此事,希望政府本著尊重死者的態度,送德軍尸骸回家。
盤點
紅場閱兵
現場演奏哪些歌?
《神聖的戰爭》: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
當地時間昨日上午10點,莫斯科紅場閱兵開始,現場首先響起的是歌曲《神聖的戰爭》。
“起來/巨大的國家/做決死斗爭/要消滅法西斯惡勢力……”,慷慨激昂的合唱男聲在現場激蕩,俄羅斯民眾齊聲合唱。
這首歌在中國的傳唱度也很高,它出現在《潛伏》、《士兵突擊》等流行的影視劇中,被用在一些英雄奔赴沙場、視死如歸的場合中。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侵入蘇聯。千百座城市被摧毀,成千上萬的百姓死在炮火之中。在痛苦和憤怒中,詩人瓦·列別杰夫-庫馬契寫下了《神聖的戰爭》這首詩。
戰爭爆發后的第3天,蘇聯紅旗歌舞團團長亞歷山大羅夫讀到這首詩,並被深深地打動。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著這首詩,連夜將它譜成了歌,這就是《神聖的戰爭》。
6月27日早上,紅旗歌舞團在莫斯科的白俄羅斯車站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據亞歷山大羅夫的兒子博利斯·亞歷山大羅夫回憶:“我記得那些坐在簡陋的軍用木箱上抽著煙的士兵們聽完第一段唱詞后,一下子站了起來,掐滅了煙卷,靜靜地聽我們唱完,然后要我們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聖的戰爭》很快在前蘇聯的大街小巷傳唱開,極大鼓舞了蘇聯人的斗志,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第一首歌曲,獲得“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的美譽。
《斯拉夫女人的告別》:將士唱著它奔赴前線
《神聖的戰爭》之后,現場軍樂團奏響的第二首歌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別》。1941年的紅場閱兵上,蘇聯將士正是唱著這首歌奔赴前線。
昨日的莫斯科紅場,當《斯拉夫女人的告別》響起時,一些俄羅斯民眾齊聲合唱,不少老兵更是眼含熱淚。這首歌和《神聖的戰爭》一樣,是俄羅斯傳唱度最高的歌曲。
“離別的時刻已來臨/你不安地直視著我的眼睛……/再見了,父親的土地/請你把我們記起/再見了,親愛的目光/我們都不會怯陣離去……”
其實,這首進行曲原本就是一首軍樂曲,它創作於1912年。當時巴爾干發生政治危機,巴爾干各國掀起了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爭取自由的斗爭。沙皇軍隊的司號手瓦西裡·伊凡諾維奇·阿伽普庚創作了這首歌,以巴爾干婦女的角度,為即將奔赴戰場的丈夫送行。
蘇德戰爭爆發后,這首歌再度在蘇聯唱響。1941年的紅場閱兵上,瓦西裡·伊凡諾維奇·阿伽普庚親自擔任樂隊的指揮,奏響了這首歌,蘇聯士兵齊聲高唱,奔赴前線。
《喀秋莎》:蘇聯為它專門建了一座紀念館
當各國儀仗隊通過紅場時,現場奏響的音樂是《喀秋莎》。這首歌在中國的傳唱度極高,此前排練時,中國三軍儀仗隊列隊前行時就合唱了這首歌,高歌前進的視頻在國內被頻頻轉發。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當《喀秋莎》音樂響起,不少中國人都能哼上幾句。
《喀秋莎》的原型也是一首詩。1939年,蘇聯與日軍在諾門坎爆發戰爭,戰役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初夏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靈感被激發,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后,很快將它譜成歌曲。
《喀秋莎》迅速在蘇聯唱響,在蘇聯上下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據了解,二戰后,蘇聯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首例。
《勝利日》:有專屬演唱的神聖歌曲
紅場閱兵,軍樂團最后奏響的歌曲是《勝利日》,現場人們齊聲合唱。
“親愛的母親啊、偉大的祖國/你的兒女們為你拋頭顱洒熱血/赤腳跑過滿是露水的原野/走遍了幾乎半個歐洲/半個世界/終於在這一天走向勝利……”
《勝利日》的歌聲高亢,歌詞振奮。
這首歌誕生在1975年,是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30周年而創作。此后,俄羅斯“5.9”勝利日的各種慶典活動,及紅場閱兵式上都要演奏這支歌。
前日,新京報記者應邀參加莫斯科政府舉行的一場紀念音樂會時,便見識到了這首歌在俄羅斯的“神聖地位”。當天參會的都是蘇聯的二戰老兵和俄羅斯軍方高層等,但唱這首歌時,現場全體人員自發起立,高聲合唱。
據現場俄羅斯友人介紹,從1975年以來,在俄羅斯的大型正式場合,《勝利日》這首歌都隻見俄羅斯殿堂級的男歌手列申科和科布鬆兩位演唱,其他歌手很少“染指”。“如果有別的歌手演唱了會怎樣?”記者問,“會覺得不太尊重”,俄羅斯友人答。
新京報特派記者 崔木楊 谷岳飛 莫斯科報道
(來源:新京報)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